中國製造業亟待産業升級
    2009-09-2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日前,在黃海制藥舉辦的“新經濟新方向新發展”研討會上,經濟學家郎鹹平指出,美國的金融危機在2009年4月基本解除,但中國的危機卻沒有結束,因為中國的金融危機實際是製造業的危機,製造業的低迷是造成中國經濟失調的主要原因。
    郎鹹平用經濟學的6+1理論對他的這一説法進行了解釋。他認為:“處於整個産業利潤高端的‘6’包括産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1’就是處於利潤最低端的生産製造。發達國家通過‘6+1’的‘6’,把我們‘1’的利潤吸幹,把整個生産流通環節中最多的那部分利潤拿走了,這也就是所謂的國際分工。所以我們取得了亮麗耀眼的GDP,但發達國家卻拿走了大部分利潤。”在以前的市場環境中,我國的製造業一直享受着獨一無二的“人口紅利”優勢,但現在我國製造業正步入高成本時代。勞動要素成本上升、土地價格和土地使用稅的提高以及各種資源、原材料價格的上升都一再推高了製造業成本。
    同時,我國製造業還面臨部分行業産能過剩、企業應對危機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缺失和研發能力較弱、工業創意相對落後,缺乏自主研發和創新等問題。製造業所面臨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已經全面改變,中國製造企業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另辟蹊徑。
    具體到製造業中的制藥企業,郎鹹平認為産業鏈的建設尤為重要,供應鏈的優化是制藥企業利潤的核心所在。因為藥物研發是通過數萬次的實驗,這些必要的環節所需周期很長,投資金額很大,研發成本很難減少。
    經過研發後,得到藥物配方,生産相對簡單。因此單靠節省成本、提高生産根本賺不回投資研發的資金。
    所以制藥行業在重視研發的同時更應重視産業鏈的建設。郎鹹平列舉美國輝瑞制藥,他説:“輝瑞的研發成本在其産業成本中所佔比例為7%,製造成本佔23%,銷售成本則佔了70%。從數據看,23%的佔比使得生産方面的成本節省空間非常有限,而相比之下,批發和零售則可以通過供應鏈的優化整合得到最大化的利潤,換言之,銷售成本的可壓縮空間是相當可觀的。”郎鹹平又以西安某企業的藥品為案例,該企業的藥品只要在江蘇、安徽、福建停售一天,每天就會損失160萬元以上,一個月就將損失3400萬元左右。
    郎鹹平的這一觀點引發了與會者很大反響。對於醫藥産業的發展,中國醫藥企業協會會長於明德則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必須進行産業升級,企業一定要盯住內部的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由於藥品的需求相對剛性,在近8年來,醫藥市場才保持了平均20.78%的增長。但是在國際化的浪潮下,制藥企業不能只依靠藥品需求的特殊性,必須擁有有競爭力的藥品,目前我國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藥品有60多種,在國際市場上擁有價格話語 權,這依靠的就是技術創新。僅是一步工藝改革,就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這就是創新的魅力所在。
    黃海制藥負責人也&&,應該以國際化宏觀經濟的高度,跳出行業的局限看待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建立對應之策。在當前如火如荼的並購浪潮下,企業要想贏得市場話語權,必須重視産業鏈的價值,重視銷售網絡的建設和完善。建立既懂市場又懂專業的“雙師型”營銷隊伍,維護市場終端;同時保證渠道各環節利潤,實現互惠互利。
    中國製造業要化危為機,就必須優化産業結構,走自主創新之路,不僅要進行産品的創新、管理的創新,還要進行銷售流通環節的創新。在國際醫藥巨頭搶灘中國迅速擴張的情況下,黃海制藥能夠在建立強勢品牌,通過高端資源合作,發展工商合作模式,讓客戶價值最大化,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無疑給制藥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相關稿件
從製造到創造 中國製造業急需“創新突圍” 2008-11-07
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逐季回落 2008-11-04
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顯現“三個罕見” 2008-11-04
外商: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仍可維持5至10年 2008-10-17
中國製造業“黃金時代”將結束? 200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