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圍繞輪胎特保爆發的貿易爭端中,中國政府表現得相當冷靜和克制。已有分析家指出,中方對於美國的貿易反擊還是希望控制在一定程度內,更多的是表達一種姿態,警告美國以及其他經濟體不要效仿這種貿易保護行為,否則就有可能兩敗俱傷。中國不希望,也不願意看到中美貿易戰擴大下去。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接受採訪時也&&:“我們不會看到一場貿易戰。現在出現了一些緊張,但是我的信號很簡單:我們有明文規定。” 看來,奧巴馬的謀士們沒有忘記美國1930年的《斯慕特-霍利關稅法案》所産生的毀滅性後果。該法案將進口産品的平均稅率提高到了53%,結果引起了世界其他國家的對等報復,於是,世界貿易體系崩潰了。因為這個法案,美國的出口商品總額從1929年的52.41億美元急跌到1932年的16.1億美元。更何況,當今世界經濟&&的密切程度哪是二戰前能相比的。任何貿易保護政策都會直接損害到相關國家的利益。就説中國輸美輪胎製品吧,68%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企業,包括米其林、固特異等。這些美資企業在中國獲得了大量的發展空間和盈利。這次輪胎特保案將直接影響這些美資企業的利益。同時,如果中國真的對美國的汽車配件進口實現限制,在華的上海通用等中美合資企業利益無疑也會受損。 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這一針鋒相對的輪胎特保案呢?難道僅僅是奧巴馬為了爭取5000工人的支持嗎?如果我們暫時拋開那些撲朔迷離的言論,冷靜地分析,一個關鍵詞便會浮出水面,那就是出口退稅。事實上,在出口退稅率的兩邊,站着爭奪各自利益的兩群人。當出口退稅率提高時,中國國內的一些企業和美國的經銷商、美國的消費者就會得利;當出口退稅率降低時,美國國內的生産商和行業工人則會在競爭中佔優。當這兩群人圍繞着出口退稅施壓時,就會表現出複雜多樣的策略,輪胎特保案不過是為了撬動出口退稅“杠桿”的一個手段。 先從站在要求降低出口退稅率這邊的人群來看,今年6月,美國媒體和研究機構就針對中國政府大規模提高出口退稅率的舉動&&擔憂。一位美國貿易專家認為,提高出口退稅率看起來無懈可擊,是合法的,但是考慮到中國享有貿易順差,而美國和其他國家處於逆差狀態,則顯得不合時宜,同時也和G20會議今年4月發表的宣言不一致。由於美國沒有增值稅,因此不會採用類似退稅手段刺激出口,但可能採取對進口産品增稅的方式保護本國産業。事實上,在中美輪胎特保案的多輪磋商中,美方曾要求調低中國的鋼鐵、鋁、化工等産品的退稅率,但中方均未同意。中方不願意談特保案之外的任何話題,因為中方認為如果答應了美方的條件,就會影響到增值稅條例的實施,並可能影響國內經濟振興計劃。 再看站在要求提高出口退稅率這邊的人群。中國橡膠行業協會在9月15日的通報會上向政府提出了7點建議,其中包括輪胎企業比較關注的:整車配套能以民族品牌輪胎為主;出口退稅的稅率能由現在的9%恢復到以前的13%至15%;主要原材料進口的關稅能由目前的20%多降至5%甚至全免;政府採購也能以自主品牌為主。 可見,在輪胎特保案劍拔弩張的背後,雙方角力的仍然是出口退稅率。從理論上來説,出口退稅降低本國出口産品的國外價格,對本國的貿易條件不利;但是出口産品價格下跌一般會刺激出口量。如果國外對出口産品的需求相對富有彈性,那麼出口量的上升的百分比會大於國外價格下降的百分比,本國的出口收入將會增加。但在實踐中,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似已演變成了一個“怪圈”,一側是出口退稅造成了國內企業的不平等競爭,補貼了的出口企業不是努力提高産品競爭力,而是採取競相壓價的惡性競爭,不少出口企業所賺的利潤幾乎全部屬於國家的出口退稅;怪圈的另一側則是鉅額出口退稅將“中國製造”變成了“物美價廉”的代名詞,補貼了外國消費者。更為可怕的是,這一怪圈還會引致兩個難題,一個是假發票騙取退稅;一個就是成為國外利益集團採取貿易保護的口實。 事實上,在2003年國務院高層就傾向於逐步取消出口退稅政策,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相關部門協同加快出口退稅政策的改革。然而,當遇到出口受阻時,出口退稅的“法寶”又被重新拾起。該政策所引發的輪胎特保案表明,經濟不景氣也許是痛下決心進行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的良機,因為産業升級是“逼”出來的而不是“哺”出來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財政收入則是在國際、國內市場一視同仁的基礎上增長的。 該是脫離出口退稅這個“怪圈”的時候了。
(作者為廣州景基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