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查稅風暴"提高財政收入未必是福音
    2009-09-16    毛穎穎    來源:北京商報
  繼工資被“全口徑”統計——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加班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統統算工資之後,個稅徵收也開始“全口徑”。
  前天國家稅務總局發出通知,對個人所得稅徵收中的相關爭議進行了説明,其中強調,單位給員工買的人身意外險,發的交通補貼、通訊補貼、高溫補貼,統統要併入工資所得扣繳個稅。
  巧的是同一時間南京媒體還曝出一個消息,稱南京地稅&&,單位給員工發的月餅也要併入工資所得扣繳個稅——當然,這對月餅徵個稅“應納稅所得額”認定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説就是有發票的按發票上的價算,沒發票的或者發票上的價明顯偏低的,按稅務部門給的市場參考價算。
  國稅總局之所以緊急發通知,無非是怕地方稅務部門在眼下的“查稅風暴”中,因為搞不清楚一些“邊緣性”的狀況收起稅來“執行力”不強,不過從對月餅徵個稅的例子來看,地方稅務部門的“執行力”恐怕會超出國稅總局的預想。惟一鬱悶的是普通員工,單位過節不發現金髮月餅也就罷了,發月餅還要算做工資來徵個稅,似乎跟攤派月餅沒什麼兩樣。更多的人也許還會問,從9月初宣布年底“雙薪”要合併徵個稅,到現在強調交通補貼、通訊補貼要徵個稅,都是以工薪階層的實際收入縮水來換取財政收入微不足道的增長(目前我國個稅收入僅佔財政收入的6%),這點錙銖必較的能耐怎麼全用在了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身上?
  然而,跳出來看也許咱們會發現,對個稅的嚴厲不過是“查稅風暴”的一小部分內容而已。實際上,一邊擔着給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籌錢的壓力,一邊對着經濟還沒有全面復蘇、錢不好收的現實困境,財政部門今年的“查稅風暴”比任何一年都來得早一些、猛一些,“嚴查”、“補徵”、“預徵”在下半年以來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結果當然是迅速改善的財政收入數據。
  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我國的財政收入同比增幅分別是-17.1%、-1.2%、-0.3%、-13.6%、4.8%、19.6%、10.2%、36.1%,近兩三個月的好成績固然不乏經濟復蘇的因素,但“查稅風暴”也出了大力。國稅總局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7個月,稅務部門共查補稅款413個億,其中僅六七兩個月就查補了212個億。但這並不意味着查稅的腳步會放緩,國稅總局官員&&,國稅總局全年稅收稽查任務已經加碼,年初定的是“保七爭八”,即保證稽查700億元、力爭800億元,現在增加到了1000億元,這個數幾乎比2008年的稽查總額513.6億元翻了一番。
  “查稅風暴”的成效咱們都能看見,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徵稅有多大的彈性空間,如果説以前是因為我國“稅率高、稅負重,但徵稅彈性大”,許多中小企業才生存了下來,那麼現在隨着查稅不斷深入、這種制度外的“平衡”被打破,這些剛剛接到點訂單的企業還能不能活到經濟全面復蘇那天?昨天有媒體曝出,上半年溫州鞋企國稅同比增幅僅為0.51%,但僅過了1個月,前7個月的增幅就飆升到了8.22%,原因是上半年沒完成任務的有關部門正忙着向企業預徵稅款,此舉被稱為“往企業的傷口上撒鹽”。
  靠“查稅風暴”迅速提高財政收入未必是好事情,尤其是現在,與其從工薪階層兜裏掏錢、往企業傷口上撒鹽,真不如把徵稅的成本降低。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稅收徵收成本率已接近8%,而一般發達國家的稅收徵收成本率低於1%,就算只降低一個百分點,就能省出多少個億來,還用得着對月餅徵個稅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