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9-09 本報記者:方燁 實習生:王喜文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在日前舉辦的“新聞中國 能源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石油峰值”的出現夾雜着地域政治與行業壟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石油峰值問題是一項值得長期研究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僅從當下油價上漲定論石油峰值到來為時尚早。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認為:“目前的石油産量‘峰值’漸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參與了很多地緣政治博弈籌碼,石油在自身所包含的經濟價值之外,被賦予更多的政治含義。”石油峰值的出現其實質是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含義,並不是由於石油資源枯竭引起的。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張抗説:“油田可能有峰值,但峰值論僅僅是一種思考方式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只能在小範圍、短時間內提供參考,但是長時間就可能出現較大偏差。任何數學模型都是在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而分析石油峰值的複雜問題需要用辯證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數學模型。進入石油後時代不是因為石油資源枯竭,而是因為有更多更方便的新能源的應用。”
當下石油市場並不是完全意義的自由市場,石油價格並不單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由於世界石油資源本身存在分佈不均,並且長期被部分大公司壟斷,油價很大程度上受到控制。以歐佩克為代表的石油組織限産也是導致當下油價上漲的重要原因。“1985年以後,歐佩克長期限産保價,再加上俄羅斯、墨西哥等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投資嚴重不足,致使全球石油剩餘可採儲量上升緩慢。”張抗説。
進入“石油後時代”,不是沒有石油的恐慌時代,而是將面臨一個高油價和多種能源互補共存的時代。對於石油工業的未來,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戴傑説:“我們相信,全球的油氣資源足以開採10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所以,我們面臨的挑戰並非供應不足,而是亟待提高産能。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有效開採將對專業技術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以及更高的資本投入。”戴傑預計“未來可再生能源將成為碳氫化合物的有效補充。但直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仍將有限”。
1953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創造出一個石油枯竭模型,宣稱美國石油産量將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達到頂峰,隨後産量因儲量減少會持續下降。他的預見在1970年果然變成現實。“石油峰值論”一度成為驅使原油價格上漲的理論基礎,進而造成世界對原油枯竭的恐慌。9月2日起中國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上調300元人民幣,自年初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實施以來,經歷六次調整,成品油價格升至歷年最高峰。而一個月前,國際能源署提出警告,隨着世界上多數主要産油高峰值已過,未來5年可能面臨能源供應緊縮。於是,市場上出現了石油峰值已經到來的論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