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月餅和故宮的麵條
    2009-08-21    京韜    來源:中國經濟網

  兩年前那場關於星巴克和故宮的“喧囂”中,看似星巴克成為了天然的輸家。可是退出故宮的星巴克卻以更加迅速的態勢佔領着中國市場。
  看著北京街頭越來越多的綠色星巴克標誌,似乎,當初“示弱”的星巴克如今卻顯得那麼“逞強”。
  回頭看看,星巴克退出故宮更像是一場“個人作秀”。星巴克沒贏,故宮也沒贏,只有那位趾高氣揚扮做“憤青”狀的男性主持人,貌似取得了不小的個人利益。但又如何呢?現在望過去,更像是一個小丑的表演而已。故宮依舊,星巴克依舊,小丑的面目也還依舊。
  按照當時的“小丑邏輯”:星巴克的咖啡代表着典型的西方文化,因此,星巴克開在故宮就是對中國傳統的褻瀆。那麼,現在星巴克大張旗鼓地賣月餅又代表着什麼呢?難道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投降”?這簡直是太可笑的一種思維方式了。
  其實,星巴克無非就是一個“買賣”而已,開在寫字樓也好,開在故宮也罷,不就是一間咖啡館嗎?所以,星巴克退出故宮也就順理成章,買賣不成仁義在,所以,10年前才在中國開第一間咖啡館的星巴克現在已經在國內雨後春筍般地開了好幾百家店。我所知道的事實是:在故宮開的星巴克,煮出來的咖啡雖然“凝聚”着故宮的“文化”,每杯卻沒有多賣過一毛錢。再聯想下最近熱炒的故宮的“高價麵條”,“仁義”的味道也不過如此了吧。
   中國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基本做人做事的道理總還是那些吧,比如,做買賣要貨真價實就是最起碼的“商業道德”。那一碗可憐的麵條,因為“沾染”了些許故宮的“文化“,就陡然身價倍增,那些本來就買了故宮高價門票的可憐人們,饑腸轆轆的時候還要吞下這充滿了“歷史感”和“人文氣息”的高價麵條,這樣的“文化”,吃了算了。其實,買賣就是買賣,別非要扯上什麼文化,你故宮裏的“麵條”,難道就高貴了不成?事實上,星巴克的咖啡之所以能夠開到世界,並不是因為多有文化,更重要的是,星巴克有不變的味道,而且能夠保證“童叟無欺”。那麼,故宮的麵條呢?被包裝成很有“文化”的樣子,其實卻依舊沒有擺脫“佔地為王”的土匪心態。
  星巴克做月餅,目的無非是收買人心,進而佔領市場。故宮做麵條,結局只有失掉人心,進而丟失最有價值的那抹氣質。

  相關稿件
[書評]咖啡的星巴克精神 2009-06-01
星巴克減規模降開支 2009-03-20
星巴克敗走澳洲的啟示 2008-08-05
二季度利潤縮水 星巴克擬在美國關店600家 2008-07-03
星巴克關閉全美分店3小時培訓員工 2008-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