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中國家電企業的全球化碰到了天花板,即使是行業領頭羊海爾也坦陳其國際化之路目前只走了一步半,離國際化的終極狀態“走上去”還有很大距離,更何況國內其他企業。筆者認為,企業全球化的實質是獲得駕馭全球市場的創新能力,而不是依靠低成本優勢反復進退的國際游戲,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是需要搭建與跨國企業一樣的技術創新“底盤”。
數據表明,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基地,然而與之不相稱的是,中國家電産業在技術上卻嚴重依賴發達國家。近年來,知識産權、技術貿易壁壘和反傾銷已成為我國眾多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大障礙,每年約有60%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由此影響到的出口額每年超過數百萬億美元。同時,由於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缺少話語權,國內企業每年被迫繳納昂貴的專利費。
在全球生産要素高速流動的今天,全球産業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代表創新能力的技術、標準等高級要素逐漸成為競爭主導,其他要素則演化成依附性的生産要素,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發達國家憑藉自身經濟、科技的競爭優勢,採取跑馬圈地、層層保護的專利、標準戰術,期望通過技術標準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中國企業則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化道路上的配角。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家電企業必須要獲得駕馭全球市場的創新能力,在技術、標準等“軟實力”上獲得更大的國際話語權。但是,長期以來,國內企業更多注重市場份額的提升,寄望於不斷地擴大産能,甚至不惜通過為國外企業代工來提升市場佔有率。在國外企業固有的技術標準體系下,中國企業單純放大産業規模不但不會從根本上提升産業創新力,相反規模越大,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束縛就越緊。一味追求規模的放大實際上是在透支産業的全球競爭力。
從當前産業競爭的趨勢來看,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競爭制勝的核心,這也是日本、韓國等資源匱乏國家能夠成為産業強國的秘密所在。因此,我國企業必須盡快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戰略轉變,從自然資源開發為主向人力資源開發為主轉變,從技術引進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變,搭建中國家電産業自主創新的能力體系。
中國家電企業面臨的已經是全球化的競爭,這種競爭的核心就是技術創新機制與技術創新成果之間的國別競爭。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産業創新戰略主要是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去推動,但是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與企業以及基礎的技術創新資源體系之間出現了脫節,這種脫節造成了中國産業技術創新過程的間歇性中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家電産業均呈現出“國家意志”、“國家利益”不明確的狀況,這就導致了整個産業缺乏明確的指導,而單個企業的創新能力難以和國際巨頭對抗。
當一個企業跨出國門時,它的行為已經不是一個企業的行為,而應該是國家整體行為,因此完全依靠企業去取得國際化的成功是相當困難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證明,産業競爭力離不開背後的創新體系,這個體系除了企業之外還應該包括政府、銀行、研究機構、大學等資源,這是一個産業能夠在創新道路上疾馳的“底盤”,尤其是政府部門應積極介入産業戰略規劃和支持,金融體系積極投入資金支持,同時把高校、研發機構和企業的技術資源整合起來,建立“官産學研”的研發資源共享機制,將分散的技術資源整合起來發揮整合優勢,依靠集合化的創新能力贏得全球化競爭力,這應該是中國家電企業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