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製造業到高科技先進製造業是全球産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現代服務業能為生産或最終消費提供中間投入,可以支撐製造業的循環架構,並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優勢。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不僅能使“中國製造”向研發、設計、品牌銷售、售後服務等附加價值高的服務性業務的方向延伸,也必將對啟動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正面臨經濟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調整的中國經濟,要走出危機,需要新的産業動力引擎——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為製造業服務的生産性服務業。筆者以為,這一切換,將為破解中國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的失衡,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切換找到關鍵路徑。 今年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遭遇了普遍的經濟寒冬,企業利潤下滑、産能過剩問題積聚,工業經濟面臨風險不斷釋放的經濟下行壓力。然而服務業卻逆勢而上,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長三角16城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822億元,增速均值達到11.8%,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7.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2個百分點。可以説,作為新的産業引擎,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産業的加速發展為抵禦經濟危機,確保經濟持續平穩回升,強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增添發展後勁,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球産業輪動的經驗表明,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製造業到高科技先進製造業是産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當前服務業在就業和GDP總值中的比重不斷加大,全球産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的持續增長,大多被物化在數量不斷增加的、用於最終消費和貿易的商品和勞務中,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力支撐。 中國經濟當前處於周期回落和結構調整的壓力集聚期,全球性經濟滯漲的壓力和國內經濟轉型對經濟的影響,同時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長放慢和經濟結構出現調整兩個方面。從經濟周期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規律看,真正決定經濟周期的是新興技術、産業結構、要素結構特徵等根本性因素。儘管中國經濟短期內要負重前行,但從長期看,此次全球危機則賦予中國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産業結構調整的一次難得契機。 製造業的成敗對於中國舉足輕重,但“低端製造”也成為這些年以來始終難以解開的困惑。30年間,我國的製造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8年至2006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約15%,高於全部工業與GDP的年均增幅。2007年,我國製造業的GDP增加值按美元計算達到13000億,在全球製造業中的比重從3%大幅提高到13.2%,佔據了當今世界第二大製造業國家的位置。但客觀地講,雖然中國已經成為製造業貿易大國,但中國離製造業強國的地位還很遙遠。尤其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在國際貿易的製造業利益分配中面臨着嚴重的失衡。由於中國製造業經濟創造力較低、製造業整體附加值不高,因而仍處於世界製造業産業鏈的中下游。 庫茲涅茨理論表明,産值最大化(經濟較快增長)是工業化發展特定時期的常態發展過程,但相比之下,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産率、增加值率較低,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中國製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 那麼中國為何一直在“低端製造”區域間徘徊?事實上,根據産業鏈利潤的變化曲線,製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利潤必然會向研發、設計、諮詢等生産性服務業轉移,生産性服務業就會成為帶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特別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為主的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係日益緊密,並呈現出互動發展的趨勢。現代服務業能為生産或最終消費提供中間投入,可以支撐製造業的循環架構,降低可變成本,提高生産效率,並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十七大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構建以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基礎的新型産業體系。現代産業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即將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事實上,隨着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後的先進製造業,不但不是資源消耗大戶,而且以先進製造業為核心,高技術産業提供上游支撐,生産性服務業提供下游支撐,通過價值鏈的提升、微笑曲線的提升,就能形成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産業三輪驅動的現代産業體系。 眼下,以“整體規劃、産業布局、結構調整”為特點的促進中國産業整體升級的十大産業規劃已經塵埃落定,撬動中國經濟新支點的産業調整與振興框架十分清晰。但是還缺少針對現代服務業的産業規劃。因此,筆者在此建議中央政府盡快制定服務業的整體發展規劃。相信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不僅使“中國製造”從簡單加工向研發、設計、品牌銷售、售後服務等附加價值高的服務性業務的方向延伸,也必將對啟動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