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房地産行業從稅收開始
    2009-08-14        來源:中國經濟網

  最近,北京的二手房市場成交量、成交價暴漲,契稅卻反降。業內人士認為,在房價飛漲的現在,樓市避稅現象非常嚴重,其折射出市場風險在加大。【中華工商時報】

  據報道,今年上半年商品房及二手房成交量分別上漲152%、233%。按照價格及成交量統計,減去契稅稅率下調的影響,契稅應該上漲100%以上,而實際契稅則出現了6.7%的下降。而就在最近,北京的二手房單套均價已經突破100萬,在房地産市場量價齊升的繁榮背後,依然上演着避稅的黑色幽默是何道理?
  房地産市場的變幻莫測一直讓人看不懂,國內房地産市場自今年3月以來便虛火不斷,銷售額、成交量屢創新高,市場大鱷紛紛空降圈地,群雄逐鹿,開始了創造一個又一個地王的非理性時代,而廣大的老百姓仍然接受不了高企的房價,更無法看清不正常的價格走勢。按理説,房地産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應該有一套規範的管理系統和行業自律措施,但是從目前來看,房地産行業內部的混亂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極其不相稱的,混亂可能造就繁榮的假象,但問題還是會浮出水面,譬如稅收問題。
  在二手房交易中,買賣雙方為了避稅做低房價已是公開的秘密,隨着近期樓市回暖,買賣雙方合謀製作這種“陰陽合同”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普通消費者只看見一時的利,卻忽視了交易過程存在的風險,而中介公司面對交易量的巨大誘惑沒有認清自己的職責所在。
  據權威報告顯示,房地産相關稅收佔地方預算收入的40%,在房地産公司與地方政府之間,一直存在微妙的關係,稅收成為維繫二者關係的重要紐帶。地方政府對於地産業的認知總是停留在拉動地方經濟、帶動上下游産業鏈的快速有效方面,而對規範市場行為、整頓市場秩序關注不夠,對於充斥市場的各種小偷小摸行為採取回避態度,甚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殊不知眾多的“小動作”積聚,會引起大的市場風險隱患,不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29530.07億元,同比下降6%,減收1895.68億元。由於全球經濟環境在發生變化,稅收增長的難度在加大,在此情況下,堵漏增收等稅收稽查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而防止房地産行業偷漏稅行為、加強行業監管便有了“天時”的契機,而“地利、人和”的因素仍需要地方稅務稽查部門的配合。
  日前,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消息稱,近日將把房地産業的稅收作為監管重點,並嚴格監管二手房交易。可以看到,稅收已成為調控房地産市場的第一杠桿。在准入制度、運行制度、操作流程等制度建設仍需要進一步明晰化和系統化之時,從稅收監管開始規範房地産市場不失為較好的選擇,而房地産市場在規範化運作中也終究會迎來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