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有所放緩,居民消費增長動力仍不足,外貿環比出現回暖趨勢。在此背景下,出口需求的超預期復蘇成為人們的期盼。但從美國消費復蘇、庫存回補及次貸危機後美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等幾個因素來看,我國出口復蘇之路並不平坦。
匯率、出口政策、外部需求是影響一國出口的三大主要因素。從人民幣匯率來看,自今年3月開始,在避險需求下降與美聯儲定量寬鬆貨幣政策作用下,美元匯率大幅貶值,由於人民幣在很大程度上釘住美元,致使人民幣相對歐元、英鎊等其他主要貨幣均貶值超過10%。但對於匯率因素的刺激作用我們不能有過多奢望。伴隨美國經濟復蘇及美元指數跌至金融危機前水平,美元的交易邏輯已悄然生變,經濟復蘇以及升息預期已取代避險需求而成為美元的投資主線,美元匯率也將因此獲得支撐,預計人民幣對歐元等其他主要貨幣匯率將呈現中期強勢。
在出口政策方面,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多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但從效果上看,作為出口大戶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的機電産品出口並未因出口退稅率的提高而顯著環比回升,服裝、玩具等一些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則環比大幅增長。因此,僅靠政策拉動尚難支持出口全面走出衰退。
在外需復蘇方面,經驗判斷和實證研究均顯示,外部需求是決定一國出口狀況的根本動因。由於美國目前仍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國,美國經濟復蘇速度又顯著快於歐洲及日本,因此我國出口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經濟的恢復情況。
目前市場上普遍認同的邏輯是美國的消費已經見底,庫存回補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我國的出口將受到美國消費及私人投資需求的拉動而出現超預期增長。
上述邏輯的關鍵在於如何研判美國目前的消費形勢及庫存回補進程。雖然失業率、儲蓄率、消費者信心等指標均顯示,二季度美國消費已經見底,但對於未來消費復蘇的速度和程度我們仍難以過高指望。美國當前的儲蓄率水平儘管較金融危機爆發前顯著攀升,但仍僅為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並大幅低於歷史平均值。
金融危機對於美國人的奢侈消費文化是一種顛覆。上一輪經濟增長中由高負債支撐的高消費,在失去信用支持後要想迅速恢復幾乎不可能。
從庫存回補角度看,上半年去庫存化行為令6月美國製造業及耐用品庫存分別降至2007年初及2008年初以來新低,隨着需求的企穩以及通脹回升,預計美國企業三季度開始回補庫存的可能性較高,二季度庫存縮減對GDP的負面作用從一季度的2.36%降至0.83%,也從側面反映出去庫存化行為接近尾聲。然而,下一階段美國企業庫存回補的力度究竟如何尚難預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自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庫存對於GDP貢獻率整體呈現波幅收窄的格局,這與計算機時代存貨銷售比大幅下降不無關係。
近十年來美國傳統製造業衰落並過度依賴消費增長的“去工業化”行為造就了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再工業化”或將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當然不是恢復其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傳統製造業,新能源及綠色産業的發展或將成為美國“回歸”實體經濟的動力,但其産業化過程並非一兩年就可以完成。所以,在上一輪經濟增長模式遭到顛覆之後,美國實體經濟復蘇恐怕不會那麼迅速,這也意味着我國的出口復蘇之路不平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