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將影響全球經濟的改變正在悄悄進行。一些企業高管及分析師&&,全球金融危機和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引發了一個重大轉變:製造商正逐漸放棄全球供應鏈,而轉向區域供應鏈。
英國《金融時報》揭示的趨勢顯示,不少製造企業越來越多地考慮在更接近本國的地區製造零部件,這意味着這些企業的美歐業務更有可能選擇墨西哥和東歐,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選擇中國。飛利浦首席執行官柯慈雷&&:“如果未來能源更加昂貴,供應量也不那麼充足,就會産生更多的區域供應鏈。” 這裡的關鍵在於,能源價格在長期來看將持續上漲,而能源價格的上漲勢必導致交通運輸成本的高昂,使得將工廠放在中國看上去並不那麼經濟。 一些供應鏈專家對此&&讚同。安永供應鏈部門的研究認為,一家製造企業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個人或團體直接或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中70%來源於運輸及供應鏈中。製造企業的供應鏈一般包括採購、生産、倉儲和運輸,其中倉儲和運輸會産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安永&&,迫使許多企業考慮徹底重組供應鏈的,不僅僅是可能&&的監管措施,經濟衰退也是原因之一。未來可能會出現規模更小、更加地區化的供應鏈。 今年年底將在哥本哈根召開氣候變化峰會,屆時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會&&更多嚴厲的監管措施,企業必須提前找到在可持續基礎上發展的途徑,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新“審視全球物流及運輸格局”。 但筆者以為,全球比較優勢是一個綜合結果,不是單一某項要素的比較,它涉及勞動力價格、産業配套、技術能力、政府政策、技術人才、國內市場規模,吃苦耐勞的精神,甚至還包括基礎設施條件等。與東歐、拉美甚至東南亞等地相比,中國目前仍然保持着綜合優勢,其他國家很難在短期內、在如此大規模上來替代中國。 雖然低碳經濟將是未來各國和各企業的發展方向,對低碳生活的支付意願,也是發達國家較高。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發達國家的低碳偏好,可能都會通過“中國生産,歐美消費”的模式來滿足。良好的意願是一方面,口袋裏的錢又是另一方面,即使是發達國家本地的碳排放,也可以通過全球範圍的碳交易方式來達到減排目的。 在我們看來,在成本因素和産業配套因素未發生顯著變化時,跨國公司不會輕易調整全球産業鏈布局。因為它們好不容易才建立了現在的産業鏈格局。而且,目前還出現了一些相反的證據: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如汽車、半導體之類的外資産業反而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因為中國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市場的業績增長是不能忽視的。 我們應該認識到,全球産業體系是全球化之下産業鏈分工的長期結果,它實際上是全球比較優勢之下的資源配置。它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改變的。隨着能源價格的逐漸走高和環保政策的日漸強化,確實會有一些企業調整供應鏈,但全球供應鏈的基本格局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顯著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