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微調央行發出信號
    2009-07-22    社評    來源:上海商報

  近一個月來,央行已經通過提升正回購和央票利率、發行定向央票、要求銀行上報月末信貸數據等方式,向市場釋放貨幣政策微調的信號。而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央行年中工作會議上,則把防通脹列入下半年的工作目標,雖然央行仍強調繼續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在央行年中工作會議結束的次日發行150億元1年期央票,引導利率升至1.6467%。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大規模信貸投放造成的流動性過剩。
  根據已經公布的主要經濟數據,中國經濟復蘇的大趨勢可以肯定。這主要是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的結果。雖然我們的投資結構有所改善,但是其對整體經濟的一個良性反應仍然沒有反映出來。大型項目投資當年是很難産生效益的,更不可能通過放大效應産生翻倍效益。
  在各級政府大規模投資的同時,可以相對較快取得效益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投資卻仍然沒有起色。6月貨幣流動性比率M1/M2為0.339,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表明企業投資活動仍不夠活躍。
  只有政府投資而無企業活躍的投資,一時是難見效益的,其大規模的積澱正是在積累可能爆發的通脹基礎。
  上半年信貸數據同樣蘊含着巨大風險。二季度新增貸款出現了逐月增加現象,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已近7.4萬億元,今年原計劃新增信貸規模為5萬億元,然而半年就將近超出目標的50%。銀行放貸過快,且貸款質量還有所欠缺,通脹的風險十分嚴重。
  同時,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2.1萬億美元,大量外資“熱錢”進入我國,無疑會推高中國的資産價格,通脹風險同樣會由此而增加。
  在這樣的形勢下,CPI、PPI的負值只是反映出前段時期翹尾因素的延續。而當前的股價漲、樓價漲,則清楚地反映了通脹的現實基礎已經形成,而通脹的社會預期心理已經瀰漫。
  雖然我們可以説,目前累積的通脹因素大多是為走出經濟危機而採取的救市措施所致,可是這些救市措施又是唯一可行的走出經濟危機的途徑。我們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值得商榷的,是極易在經濟上行過程中集聚大量通脹因素,常常會陷入“調控-危機-發展-通脹”循環中,但是發達國家種種刺激經濟措施同樣指向通脹。
  因近期全球經濟數據回暖,如何回收當局之前投放的大量流動性,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美國已經不露聲色有所行動,資産購買規模不再增加、公私投資計劃(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PPIP)數量縮減以及部分聯儲操作工具到期後可能不再延續等。歐洲則由於基本面雖有積極因素,但較之美國還要差些,復蘇的步子仍將拖延時日。
  中國則不僅是復蘇跡象位於全球之首,而且中國自身經濟危機的根源本來就不是流動性緊缺,反而一直有流動性過剩之虞。因此在目前階段應當特別注意防通脹、回收流動性問題。
  不過,這不等於説,目前就應調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當前還不能説中國已經走出經濟危機,4萬億元國家投資計劃要分三年,下半年投資計劃正在穩步開展,一切上半年行之有效的辦法下半年還會繼續下去,以期最終走出經濟危機。所以,估計各商業銀行一時不大可能放緩信貸步伐。而只要各商業銀行不大規模地擴大信貸,估計央行也就以目前這種溫和的方式應對,否則可能會&&更為嚴厲更為激烈的手段,那時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可能正式轉向了。目前只能算是微調。

  相關稿件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有很大空間 2009-07-17
重回適度:下階段貨幣政策歸宿 2009-07-16
中國貨幣政策漸現微調傾向 2009-07-14
央行政策微調不意味貨幣政策轉向 2009-07-13
貸款過高引發央行微調 不意味貨幣政策轉向 20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