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資競爭加劇經濟波動
    2009-07-02    錢學鋒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公布了《關於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的若干規定實施辦法》,規定跨國公司在京新設立或新遷入地區總部,最高補助1000萬元人民幣,高管人員辦理北京戶口,可不受學歷、年齡等限制(《北京規定跨國公司總部進京最高補千萬》。
  考慮到去年10月份以來我國FDI連續8個月下降,商務部正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研究制定穩定外資的政策措施,北京市此舉可能起到示範效應,或將開啟地方政府新一輪激烈的引資競爭。
  長期以來,由於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權,以及以GDP為核心的績效考核機制對地方官員施加的晉陞激勵約束,我國各級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着激烈的引資競爭。這種競爭,以前表現為吸引跨國公司的生産性投資,而自2002年以來,則主要表現為爭取以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為特徵的功能性投資。但不管哪種形式,其本質都是利用政策優惠獲取外資的青睞。
  客觀地説,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於中國的技術進步、結構調整、貿易擴張、促進競爭、增加就業以及經濟增長都有着積極的作用。以2008年為例,佔中國企業總數約3%的外商投資企業,其工業産值佔全國的29.7%,繳納稅收佔全國的21%,出口額佔55.3%,進口額佔54.7%,直接吸納就業4500萬人。但最近的一系列研究都表明,我們對於外資的貢獻可能存在高估和誤讀。由於外資在中國主要是“兩頭在外”的“飛地經濟”,與本土企業並未建立緊密的前後向關聯關係,因而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應以及對國民收入的增長作用都很有限,外資對GDP的貢獻僅有統計上的地理意義。人們對蘇州利用外資“只長骨頭不長肉”形象歸納就是最好的説明。
  更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的引資競爭可能損害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基礎。首先,地方政府的引資競爭將會強化內外資的不公平競爭地位。中國內外資的不公平競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儘管2008年正式實施的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實行了“兩稅合併”,從制度層面規定了內外資企業的同等待遇,但由於地方政府的外資偏好,通過多種途徑給予外資明貼暗補,內外資公平地位仍然只具象徵意義,以至於導致內資企業的行為扭曲,出現了大量的諸如施恩奶粉這樣的假洋鬼子。因此,金融危機背景下,如果各級地方政府為了保增長而開啟新一輪引資競爭,將會嚴重損壞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
  其次,地方政府的引資競爭導致了公共品供給的扭曲和資源的配置失當。許多研究已經證明,在晉陞競標賽的制度安排下,地方官員過於關注GDP的增長,忽略公共品供給,從而造成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結構“重基本建設、輕人力資本投資和公共服務”的明顯扭曲;而外資在巨大政策優惠的吸引下,又使得地方政府希望通過打造總部經濟,充分發揮外資集聚的外部經濟效應成為幻想;特別地,各級地方政府由於在引資過程中陷入了“競爭到底”(race to bottom)的囚徒困境之中,從而使得各地往往採取以鄰為壑的經濟發展政策,並導致資源的配置失當和嚴重浪費。
  最後,地方政府的引資競爭加劇了宏觀經濟的波動。在財政分權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的引資競爭主要追求短期經濟目標,從而也使各地的經濟發展偏向於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不斷爆發投資衝動,而中央為了消除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不得不在宏觀調控上採取相機抉擇,最終導致經濟波動。有研究表明,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不對稱、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政治交易成本、以及一些總需求變動等,都可能加劇這種波動,但這些因素起作用的制度基礎之一則是分權體制本身,而引資競爭無疑是催化劑。
  相關稿件
FDI連續八月下降我國欲調整引資政策 2009-06-16
解析:國美引資局勢圖 2009-06-08
東莞松山湖進京引資超85億元 2009-05-15
青島市招商引資危機中逆流而上 2009-04-03
統籌招商引資 深圳市投資推廣署掛牌運作 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