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行西方發達國家的保險電話行銷進入中國後,發展十分迅猛。毫無疑問,電話行銷具有傳統銷售渠道無法比擬的便捷,近年來被一些保險公司寄予厚望。特別是一些新興保險公司,它們期待着將電話行銷渠道打造成搶佔市場份額、尋求業務增長點的“利器”。
然而,在業績躥升的背後,很多時候,保險業務員那顆“火熱的心”,在電話的另一端會遭遇“冰凍”與抗議。保險電銷怎麼了?其前景還能否被繼續看好?其未來該如何規範發展?
機主:真的快要煩死了!
以下幾幕場景,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經歷:
場景一:“我真的快要煩死了!”一位基金經理雷先生説,“幾乎每週要接到不同的推銷保險電話,有時候,同一個公司、不同的人會先後給我打電話,其中還有人聲稱自己才是‘正牌的’,另外幾個是‘冒牌的’。有時候拒絕都沒用。有的人給我打過不下三次,我都認識他的聲音了。不知道誰把我電話告訴他們的,這事情也沒人管管。”
場景二:來自某國有銀行的魏小姐説:“一個女孩來電就説自己是銀行卡中心的,問我對‘存款就送保險’的活動有沒有興趣。因為我以前接觸過銀保,所以知道這每月的存款大概也就是保費。可是營銷小姐對此只字未提,追問之下才知道這款産品是10年期的,到期才能返還所謂的‘存款’,如果中途想‘取出來’就等於是退保了,只能拿到保單的現金價值。可是不知道是不是人人都去追問。”魏小姐還補充説:“這個來電顯示的號碼很像是我辦的信用卡的客服電話,後來仔細看才發現不一樣。”
電話營銷員日子也不好過
保監會早在2008年5月發布的《關於促進壽險公司電話營銷業務規範發展的通知》中就要求保險公司應對拒保的客戶備案記錄,以避免“二次騷擾”。同時,根據規定,營銷人員必須向客戶説明分紅的不確定性、猶豫期、中途退保損失等與合同有關的重要內容。然而從雷先生和魏小姐的經歷看,似乎某些保險公司的營銷人員在開展電話營銷時並未遵照相關規定。
一位曾就職於某外資保險公司的資深人士丁小姐評論到:以搞活動的名義去營銷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監管機構雖是三令五申,但大家(保險公司)都心照不宣,你不用這種話術,別人用了,就可能把你的客戶都搶了。至於模糊自己身份的問題,有時候你自己説自己是保險公司,人家直接就把電話挂了;所以有些和銀行合作的公司,專員是在銀行裏打電話,代表銀行,因為對方是銀行的客戶而非保險公司的,保險公司不能隨便給銀行的客戶打電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説自己是保險公司的就反倒是告訴人家我們違規了。客戶的電話通常是通過銀行得到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電信的號碼段截取的。
丁小姐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雖然電銷業績未受太大影響,但監管機構監管力度明顯要加強很多,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獲取業績,許多公司仍舊按自己的“潛規則”行事。
“話術都是事先培訓好的,‘總監’跟大家(業務員)説各家公司基本都是這麼跟客戶説的。無人接聽和對方接了就挂的都不算,平均每天要打100多‘通’電話,業績才有可能達標,壓力太大了,所以公司雖然組織學習過保監會的法規和通知,但是我真沒法想那麼多。”保險電話行銷專員小馮一臉無奈地説。
營銷隊伍素質亟待提高
小馮&&,自己只有初中的文憑,相比去打工賣體力,電話專員的工作好歹還算體面,有時候的收入也還不錯。但另一方面,她感覺雖然公司名義上培訓了自己兩個月的時間,而後她也勉強通過了資格考試,可是有時候對産品和保險行業的認識都感到力不從心,更談不上深入理解各種法規了。她&&,在公司裏像自己一樣的營銷專員也並非少數。
丁小姐對這樣的現狀也顯示出了自己的擔憂:“營銷隊伍的素質確實亟待提高,可本來淘汰率就很高,但又總是招不上人來。公司招聘廣告甚至都不敢提‘保險’這倆字,而且就算吸引了很多人都來面試,但條件好一點的人一聽是推銷保險,都不願意來,所以現在只能降低招聘門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