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6-23 本報記者:劉洪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中國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日前聯合下發通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制止“在一些領域還相當嚴重”的歧視國貨現象。然而,一些西方媒體卻將此誤讀為中國要求在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中優先採購國貨;並把中國的做法和個別西方國家要求購買國貨的法律條款相提並論。
與之前不少美國人為“購買美國貨”叫好相比,美國現在是一邊倒地抨擊“購買中國貨”政策。當然,角度也略有不同。有言詞恐嚇的,説中國現在從美國取得數千億美元順差,還“購買中國貨”排斥外國貨,應該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有語重心長教育的,説中國是出口大國,此舉將挑起貿易爭端,對中國經濟和就業都會得不償失;也有感嘆連連的,説中國現在是“以牙還牙”,誰叫美國先制定“購買美國貨”條款呢!
美國人擔心中國政府投資項目優先“購買中國貨”,最根本的原因,是怕失去巨大的商機。中國是美國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隨着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許多美國企業都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紐約時報》文章就説,1998年中國制定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隨後兩年中國進口額分別增長了18%和36%。而這一次,中國4萬億元計劃,自然蘊含了更多的商機。
美國人對“購買中國貨”口誅筆伐,真的都站得住腳嗎?
首先,在政府採購領域,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國貨是國際慣例。在發達國家的美國、英國、法國,幾乎任何一個國家在過去幾十年都實施這樣的措施。美國的《購買美國貨法》規定,政府採購必須至少購買50%的國內原材料和産品。想一想,如果美國總統的座駕選擇的不是國産的林肯或凱迪拉克,而是德國的奔馳或寶馬,美國人會怎麼想?
其次,中國還不是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議》的簽字國。請注意,美國的“購買美國貨”條款的實施條件是“不違背美國對國際協定的承諾”,即不違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世貿組織的“政府採購規定”,中國不是簽字國,為什麼中國必須承擔其還沒有義務的責任呢?
當然,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外國媒體故意漏掉或輕描淡寫的一點,則是中國社會或多或少存在針對國貨的“逆向歧視”的問題:同等條件下,根本不是“國貨優先”,反而是“歡迎洋貨”。這種不正常現象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但不外乎質量偏見、出國考察誘惑和個別腐敗現象。中國制止政府採購中歧視國貨現象,旨在維護公平競爭的招投標市場環境,與“優先採購國貨”風馬牛不相及。破解這一“逆向歧視”的怪現象,給予“國貨”正常國民待遇,政府帶個頭,自然是責無旁貸。這樣也助於進一步增強國貨的競爭力和聲譽。
(本報記者劉洪6月22日發自華盛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