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未來組織要足夠“濕”
    2009-06-22    特約書評人:邱恒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未來是濕的》(美)克萊舍基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乾巴巴的;後工業化,在本質上是濕乎乎的。真實情況是這樣嗎?誰又知道呢。《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一書作者克萊舍基卻要來論證這一點,也真夠難為他的。
    大多和我一樣的成年讀者,都無法擺脫“濕”字的誘惑,這是翻開該書的一個理由。還好,不管是推薦序的專家解讀,還是作者寫作的本意,“濕”字還算能傳神的概括該書的主題。
    先放下“濕”字不説。想想《未來是濕的》到底屬於哪類圖書。
    如果你天天上網,並且參加了由網絡發起的一些群體性活動,那麼你會很容易理解《未來是濕的》一書的主旨,而作者克萊舍基也非常能理解甚至認可你的行為。他認為未來屬於你這類人,未來屬於由互聯網主導的一個個組織的時代。
    它是一本未來學著作,今後的未來學將不可能離開互聯網,所以也可稱作是有關互聯網的著作,對新知識感興趣的人可以翻閱。
    我認為它還是一本管理著作,了解未來是什麼形態,對公司管理者而言,意味着管理方式的調整,業務的轉向。對個人管理而言,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轉變。
    未來是無組織有某種隱形“紀律”的時代。在作者的論述中,將來不再有“職業記者”、“職業攝影師”這一説辭,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發布任何事情,這是一個“人人皆記”的時代。
    在作者的記述中,現在出版業的游戲規則是:先出版後過濾。書中至少有以上兩點,作為書評人的我能有切身感觸。
    我身邊的許多人,以前不喜歡寫作,也沒有從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但他們願意在網絡上寫日記,他們願意在博客上轉發他們認為最有警醒類的評論或者事跡,這已經體現了“人人皆記”。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人數最多,我們可能比作者更能感知“人人皆記”。
    出版行業更是如此了。偶爾去書店的人一定會這樣想:“那麼爛的書,我寫一本都遠勝於它”,你本意是批評現今圖書粗製濫造。現實卻是如此,你可千萬別批評了事,一定也嘗試寫寫書。
    當然,閱讀《未來是濕的》一書,你還要有足夠耐心。
    引進版圖書,雖然總是名聲雷動,但引進到中國來,總要打上好些折扣。這些圖書中很少把中國事件作為案例的,《未來是濕的》一書,也不例外。
    比如作者會用一整個章節,以“濕”理論分析神父猥褻男童案,同樣的案件發生在1992年和2002年不同時段,同一媒體用同樣形式曝光,結局卻迥然不同。
    什麼原因呢?大家都能猜測得到,一定注入了互聯網的力量,有“無組織的組織的力量”從中作用;大家同樣能推測到,大量中國事件同樣能印證“濕”理論。
    對大量沒有耐心的讀者,你就記住“濕”理論吧,不必去翻看與自己毫無相關的那些美國佬的案例了。
    最後,回到“濕”字上來。摘錄書中以下幾段話,大家也將豁然開朗了:
    “前現代的組織,是按硬體的方式組織的;現代的組織,是按軟體的方式組織的;後現代的組織是按濕件組織的。”
    濕件(wetware)是相對於軟體提出的。如果説軟體是編碼的、儲存在人腦之外;那麼,濕件就是“只可意會的知識”,存儲於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知識。
    濕的東西,是具有活的特徵、生命特徵的東西。“濕件”一詞,常用於描述信息系統中的人。
    如果,還是不太了解,那也大可用前蘇聯故事片《辦公室的故事》中的精彩對白來代替對“濕”的認識,反正推薦這本書的人都這麼幹。
    女上司嚴厲地質問男主角:“你説我乾巴巴的?”
    男主角嚇得搖手説:“不,正相反,你是濕乎乎的。”

  相關稿件
工商聯出版社重金引進一批精品圖書 2009-01-05
圖書大廈設"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專櫃 2008-12-10
河北省面向全國公開徵集優秀圖書書稿 2008-11-24
日本二手圖書市場活躍 2008-11-05
新華版圖書:登高望遠的境界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