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擴大對臺採購“一石三鳥”
    2009-06-18    本報記者:來建強    來源:經濟參考報

    5月底以來,大陸已組織三次大型赴臺採購活動,總金額將超過68億美元,在臺島內外取得良好反響。日前,商務部表示,7月上旬還將有第二批“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赴臺,採購項目將進一步擴大。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教授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大陸擴大對臺産品採購將起到“一石三鳥”作用,一是及時對臺經濟紓困,二是推動兩岸經貿互動,三為兩岸達成正式的經濟合作機制鋪路。

    臺灣經濟受挫程度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

    今年4月,溫家寶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提出包括“擴大對臺産品採購”在內的五項重要對臺舉措。5月17日,在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大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宣布了8項惠臺新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擴大對臺産品採購”。李非説,擴大對臺産品採購,是大陸方面主動採取的幫助臺灣方面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紓解經濟困難的積極舉措之一。
    李非説,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臺灣經濟增長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去年一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均在4.5%以上。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日益蔓延,全球景氣趨緩對島內經濟的衝擊日益加劇,臺灣經濟景氣燈號從去年7月開始連續亮出代表衰退的藍燈。據臺灣“主計處”的統計,去年全臺經濟跌至2001年網絡泡沫崩潰後的最低點;同時預估今年前3季經濟將繼續延續衰退走勢。
    李非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外需萎縮是臺灣經濟重創的直接原因。臺灣是一個高度外向性的海島型經濟體,對外出口佔地區GDP的65%以上,這種經濟結構決定了臺灣經濟對外需市場的強烈依賴,因此在國際金融危機中,臺灣經濟受挫程度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作為臺灣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大陸仍然保持了相對強勁的經濟增長,但大陸臺資企業大多採取迂回方式將産品外銷到美、歐市場,因此與島內企業同樣出現了出口下降、生産減速的現象,從而直接導致了其從島內進口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機械設備等生産資料急劇減少。
    在這個關鍵時候,大陸企業組團赴臺採購臺灣産品,等于是把島內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部分地轉變為內需導向型,讓臺灣經濟與大陸經濟“同呼吸、共命運”,直接地分享到大陸擴大內需的四萬億蛋糕。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日前也公開表示,目前臺灣經濟景氣出現回升,面板等産業能夠復蘇較快,與大陸內需市場的連結有很大關係。

    由單向格局變為互動局面

    李非認為,大陸擴大對臺産品採購等措施另一個重要作用是,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由原來的臺灣對大陸的單向格局轉變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動局面,使兩岸經濟關係由過去的不正常狀態向基本正常化方向大步邁進。
    李非觀察,過去20多年裏,從産業角度來説,臺商在大陸已形成四波投資潮。大陸改革開放初期,臺灣眾多中小型企業“登陸”珠三角和福建沿海投石問路,為第一波投資潮奠定了以輕紡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基礎;上個世紀90年代,掀起了第二波投資潮,以石化、重化工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産業投資潮風生水起;2000年又是一個分水嶺,臺灣高科技産業蜂擁搶灘“登陸”,以電子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産業的第三波投資者紛至遝來;2005年,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主席先後訪問大陸,並同中共中央達成廣泛共識,其中多項內容涉及兩岸經貿,開啟了第四波投資潮,屬于第三産業的服務業開始“挑大梁”。從投資地理區位來説,臺商對大陸的投資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擴展,將在環大陸沿海外凸弧形地帶的基礎上,由沿海向內陸輻射,形成“遍地開花”的全方位發展格局。但這些都止于臺灣對大陸經貿關係的單向格局。
    李非説,面對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的改善和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的新形勢,兩岸經貿交流內容與本質開始改變,推動兩岸經貿互動是必然選擇。從目前大陸企業組團赴臺採購的情況來看,不僅僅為臺灣企業增加了常態性的訂單,相信在採購過後,兩岸企業還將會進一步密切在相關技術研發等領域的合作,推動産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聯手增強兩岸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預見,兩岸經貿互動性還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對未來臺灣經濟的“超級大利多”

    李非進一步指出,擴大對臺産品採購以及推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等可視為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這一特殊化、緊密化安排鋪路,這對于未來若幹年的臺灣經濟發展來説,才是“超級大利多”。
    李非説,這次大陸對臺採購與以往不同的是,所採購産品的范圍更大了,重要的是大陸企業直接在臺灣島內完成採購,而不再是由臺資企業代勞的迂回採購模式。這表明,大陸對臺産品採購已成為一種常態化做法。早在1980年,大陸方面就率先單方面向臺灣産品開放市場,主動派出大型採購團赴香港採購臺灣産品。2006年以來,大陸方面為落實國共兩黨達成的共識,幫助臺灣果農解決豐産滯銷的困難,多次緊急採購臺灣滯銷水果,受到臺灣果農的歡迎。今年前四月,臺灣外貿協會已邀請8個大陸大型採購團赴臺採購。大陸對臺産品採購經驗的累積和逐漸成熟將是未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非認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即將于2010年全面建成,屆時中國大陸與東盟10國間有93%的商品進口將實行零關稅,其中包括機械、石化等當前臺灣出口大陸的主要産品類別。臺灣産品賣到大陸仍有高達6%至15%的關稅,競爭力勢必大減,對島內産業造成衝擊。目前,在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的問題上,臺灣方面的時間不多了,臺灣方面因此表現地更為積極主動,兩岸經貿“大戲”即將登場。

  相關稿件
海西區成大陸對臺政策“試驗場” 2009-05-06
海西經濟區成為大陸對臺政策的“試驗場” 2009-05-06
大嶝島,對臺交易市場真火! 2009-04-28
青島海關積極支援對臺貿易 2009-04-02
3月10日起大陸正式恢復天然砂對臺出口 200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