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動內需,擴大消費,重心在哪?筆者以為,在於進行大規模、廣領域的農業建設投資。基本思路是通過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和有效的農業金融服務,支持、引導農外資金大規模進入農業領域,增加對包括林業、天然草地和農田基本建設在內的農業建設投資,開闢農民就業、增收新渠道,在迅速提高即期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及其消費支出能力的基礎上,實現未來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村居民家庭收入及其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使內需市場狹小、消費長期不足局面得以根本扭轉。
農民收入低是內需不足的主要因素
拉動內需,擴大國內消費,宜從增加農業投資入手,是因為中國現有人口中的絕大部分為農村居民,以土地和農業經營為其福利保障的第一手段。農業不發展、農民收入低,是中國內需規模小、市場啟動難、消費長期不振的癥結所在。2008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人民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9.5億農村居民的總純收入僅相當於3.78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的75.8%。從居民消費支出情況看,2007年,全國鄉村人口合計的生活消費總支出僅相當於城鎮人口生活消費總支出的84.5%不到;即使全部鄉村人口生活消費支出加上其家庭經營的生産費用支出總額,也只是僅比城鎮人口生活消費總支出高出21.6%不到。因此,擴大內需,增加國內消費的關鍵是必須設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其消費支出能力。
中國農村居民的現有收入來源:一是家庭農業經營收入;二是發展農村非農産業形成的收入;三是外出務工的勞務收入。近幾十年來,中國農村居民收入中,雖然外出務工和發展農村非農産業形成的收入快速增加,2007年,兩項收入合計已佔到農村居民純收入的57.5%,然而卻並未從根本上扭轉農民相對收入持續走低的基本格局。1984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間的比例為1:1.84,到2008年已擴大到1:3.32。實際上,農民就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在農業,能夠真正實現農民相對收入不斷增加的根本途徑,是農業的有效發展。目前農村居民相對收入走低的根本原因,乃是農業的極不發展,而非農村非農産業的欠發達和農村勞動力農外轉移的不充分。
應當指出的是,農業並非如同傳統經濟學所認定的那樣,是一個不具發展潛力、難以容納更多就業從而已經過時的傳統産業,而是一個與時俱進、充滿活力、極具發展前景與潛力的産業。目前中國農業不發展的根本原因,一是農業經濟活動過度倚重於耕地,對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和非耕地資源的大量閒置並存,使農業增産潛力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二是對農業自然資源的非合理開發與利用,農業自然資本儲備減少、生態失衡、環境惡化傾向不斷加劇,制約農業的有效發展;三是農業産業産品結構單一,基本屬於一種單一利用耕地以生産食品類産品和些許天然纖維為主的生計農業,單一化的産業産品選擇阻礙農業規模的有效擴大;四是農業技術與農業模式過度“跟蹤國外”的發展定式,缺乏有效傳承本國農業傳統技術及模式的前沿性、原創性研發成果等,農業發展缺乏科學與技術的有效支撐。正是這一落後、扭曲的農業發展方式,造成了中國農業的不發展和農村居民收入長期低下的困難局面。
農民增收潛力在於農業的全面振興與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根本出路在於農業的全面振興與發展。一是充分利用農業發展可資利用的所有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包括耕地、園地、林地、天然草地、濕地和水域在內的所有農用土地和與之相匹配的優勢動植物資源,按照多業、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及要求,調整和重新配置農業産業結構,拓寬農業發展的活動領域及範圍。中國現有農林牧漁業總産出的75%來自耕地種植業和以種植業主副産品為其飼料的畜禽飼養業,而以面積分別高出耕地近1倍和1.15倍的林用土地及天然草地為基礎的林業與草地畜牧業産出,僅分別佔農林牧漁業總産出的4%和7%。高效開發利用各種農用非耕地資源,大力發展門類多樣的非耕地農業,只要林地和天然草地的單位土地産值率能夠平均達到現有耕地農業産出水平的1/3,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即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16倍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來源。
二是依據中國農産品國內消費市場容量規模宏大及其多樣化、多層化、差異性消費等特徵,不斷調整、提升農産品生産的結構層次。中國現有農産品人均佔有量雖已進入世界中高水平行列,但同社會消費的實際需要相比較,卻仍然存在相當的差距。2008年,中國農産品凈進口額達181.6億美元,棉花凈進口218.6萬噸,國內消費需求的對外依存度為22.5%;食用油料(包括大豆)凈進口3781.7萬噸,其中大豆3695.2萬噸,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49.6%和74.4%;食用植物油凈進口792.9萬噸,其中豆油258.6萬噸,食用植物油國內消費對外依存度為25.4%。在進一步增加已有動植物食品和天然纖維等傳統類農産品生産的同時,積極發展和不斷擴大新興農産品生産,包括生物能源、生物原材料、生物醫藥、生物飼料、生物肥料及農藥、自然資源儲備、生態景觀等新興農産品生産和醫療保健、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維繫及改進、休閒及旅游、教育及文化傳承等服務性産品生産,使新興農産品生産成為整個農業經濟系統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滿足中國十幾億人口的生活消費和不斷增加的工業原料消費需求,轉變成為中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保證。
三是發揮農業發展的關聯效應,促進農業前、後向及旁側部門的加快發展。中國與農業直接相關的前、後向及旁側産業發展,目前仍處於明顯的落後狀態。農産品加工業增加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間的比例關係,中國目前大致為1:1,其中食品工業增加值與農業總産值的比例關係僅為0.5:1,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一般都已達到2.0-4.0:1的水平。促進農業前、後向及旁側産業的加快發展,不只是能夠直接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尤其重要的是能夠成為有效促進農業發展進而為農民增收提供保證的重要手段。
增加農業投資是促進農業全面振興與發展的關鍵
農業的全面振興與發展,需要相應的建設活動加以保證,需要有足量的資金投入來予以運轉。而對農業投資的嚴重不足,恰恰又是中國經濟與農業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從中國農業基本建設投資佔整個國民經濟基本建設投資比重看,i980年及其以前一般都還在9.5%以上,之後快速降低,至1994年降至2.4%後有所回升,但升幅甚微。從中國農業固定資産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份額看,2002年2.38%,2005年1.67%,到2007年更是降低到1.42%。扭轉中國農業極不發展局面,必須改變農業投資長期嚴重不足的落後狀態。中國目前全社會年固定資産投資,2008年已達17.23萬億元人民幣,在此基礎上,若保持不低於8%的年均增長速度,並以其中的15%(略高於2008年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11.3%的比重)流向農業領域,那麼,用於農業開發建設的投資總額,前3年累計即可達8.5萬億元以上。由此,不但對現有耕地實施改造的所需建設投資可以得到滿足,而且開發利用各種宜林土地、宜牧天然草地、宜漁可養殖水域等農用非耕地和與之相對應的優勢動植物資源的基本建設投資也能夠基本實現,從而在促進農業振興、實現農民增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從近期看,前述設定的農業建設投資額如果有70%來自農村外的資金投入,包括財政、信貸支農資金和城鎮工商業企業資金等,那麼,每年投向農村的非農資金數額即至少在1.82萬億元以上。由於農業開發建設具有以農民勞動投入為主的突出特徵,其中用於購置農村外物資及勞務的費用支出只佔其全部投資的一個不大部分,一般不超過20%,這就意味着來自農村外的農業建設資金投入,按照略高於目前全國農墾系統在崗職工現有平均工資計算,可至少新增加農村勞動就業崗位1.2億個以上;按中國現有農村居民人口計算,由此而形成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每年每人可增收1,530元以上。從中國城鄉居民目前的收入消費及儲蓄傾向看,2000-2007年平均全國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76.5%,收入儲蓄率為23.5%;同期,全國農村居民家庭總支出佔其總收入的比重為89.2%,收入儲蓄率僅為10.8%,農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消費傾向比城鎮居民家庭高出12.7個百分點。再加上農業建設投資的高溢出效應,即農業投資增加能夠有效帶動其直接相關産業投資增加,大規模增加農業建設投資,對於促進農民就業與增收,從而拉動內需,增加國內消費的即期效應是十分顯著的。
從長遠看,對農業大規模、廣領域建設投資的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前述8.5萬億元農業建設投資所涉項目全部建成6-8年後,農業生産進入量産、穩産階段時,全國年農業增加值至少可新增8萬億元以上,為2008年的2.35倍;加上農業發展有效帶動其前、後向及旁側産業關聯發展的溢出效應,農林牧漁業總産值與其關聯産業增加值比例按1:2水平計算,全國因此而形成的國內生産總值增加額至少35.5萬億元,為中國2008年國內生産總值的1.18倍;全國總人口按15億計,人均新增國內生産總值每年可達2.37萬元人民幣,國內消費將因此進入全面擴張的新時代。
不僅如此,大規模、廣領域農業建設投資的經濟、社會意義還在於能夠極大地豐富農産品供應的品種和數量。屆時,全國不但糧食、食用植物油、動物蛋白食品、天然纖維等傳統農産品的生産能夠實現自給有餘,而且生物能源、生物藥材、工業用生物原材料生産和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存量、生態服務及由此提供的其他生活服務也都將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上述分析表明,拉動內需,擴大國內消費,從增加農業建設投資着手,不但作用直接、可立竿見影;效應深遠,可長久發揮作用,使社會建立起一份可持續帶來收益的長久基業;而且效益顯著,投入同樣多的資金,可以得到更多、更大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服務産出和良化的自然及社會生態環境,中國境內目前因經濟發展已慘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服務趨於減少的嚴重局面將得到根本的遏制和全面改善。
(作者係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