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正如預測的那樣,4月份CPI和PPI繼續雙降,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CPI中佔有較大權重的豬肉價格同比下降28.6%,降幅比上月擴大5.6個百分點,此外油脂價格也下降24.3%,降幅擴大0.6個百分點,兩項合計共拖累4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下降1.3%。 在食品價格中,與豬肉食用油價格走勢形成對比的是,蔬菜水果、糧食、水産、鮮蛋以及調味品的價格都呈上漲態勢,其中尤以鮮菜價格上漲幅度最明顯,達到10.9%。前不久在北京的一些批發市場上甚至一度出現菜肉同價的奇怪現象,即買一棵大白菜等於一斤豬肉的價錢。蔬菜價格上漲,已經讓普通百姓明顯感到菜籃子的沉重,可物價指數卻仍然在持續下行,如此矛盾,令市場分析家們對今後到底該防通縮還是防通脹拿不定主意,對宏觀經濟的判斷也跟着模糊不清。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2007年,豬肉和食用油價格一路猛竄,推動CPI不斷走高,通脹壓力明顯加大。而如今,又是肉價和油價的帶頭下滑,拖累CPI持續處於負增長。很明顯,豬肉和食用油價格已成為左右我國食品價格甚至物價走勢的兩大主要因素。甲型H1N1流感疫情一來,大家重點關注的也是養豬業是否受到較大衝擊,可見肉價作為我國物價指數變化風向標的作用不容忽視。 因此,要穩定市場穩定物價,就不能不密切關注豬肉與食用油價格的起伏變化。特別要注意研究引起它們大起大落的背後原因,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以避免物價出現不該發生的波動。尤其在當前宏觀經濟正處於底部回升的關鍵階段,對影響物價走勢的豬肉與食用油價格的任何風吹草動,都不可掉以輕心。 表面上看,近年來豬肉價格的動蕩不定,主要是市場供求變化在起決定作用,而深層次原因則在於生産與流通的嚴重脫節,導致養豬業不斷在豬賤傷農、肉貴傷民的圈子裏越陷越深。特別是,前幾年肉價上漲,農民未必得到多少實惠,可眼下的肉價大跌,卻讓不少養豬專業戶苦不堪言。 據我國養豬第一大省四川反映,目前豬糧比價已經降至6比1,低於國家規定的預警線,一些養豬大戶都在虧本維持,倘若豬賤傷農的狀況不能扭轉,可能引發養殖戶過度宰殺母豬,從而重演肉價飆升的一幕,給通脹捲土重來造成可能。顯然,對養豬這個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不能光靠市場自行調節。政府必須在加大對養豬業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盡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監督與預警機制,確保養豬業有一個穩定與均衡發展的大環境。同時,為減輕養豬業的市場風險,有專家建議上市生豬期貨等金融産品,給經營者提供一些對衝市場風險的工具,也不失為一種可供參考的選擇。 比起養豬業,食用油市場的情況就更複雜了。柴米油鹽是千家萬戶老百姓過日子一天都離不了的東西,隨着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食用油的消費量也在明顯上升。研究顯示,我國食用油28年增長四倍多,但與此相反的卻是食用油生産原料或成品的60%要靠從國外進口,特別是大豆,從大豆主要生産國到最大進口國,反映我國主要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和産量近年來急劇下降,食用油的自給率早已超過國際安全標準。在市場方面,中國大型油脂企業多數被跨國公司所控制和壟斷,政府調控能力大為削弱。 所有這些,都為我國食用油安全埋下隱患。對於近年市場食用油價格的忽起忽落,我們不可不注意的是其與國際經濟變化的密切關係。都説金融危機實質是産能過剩的危機,食用油市場動蕩不定,消費的影響應該很小,主要是全球經濟泡沫在作怪。可以預言,一旦世界經濟回暖,通脹將很快再度重現。屆時,我們的食用油價格難免又被別人牽着鼻子走。要掌握食用油市場主動權,最根本的一條恐怕還是要堅持發展好自己的食用油生産鏈。大豆、花生、菜籽等油料的種植,在我國既有悠久的歷史,也不缺乏豐富的生産經驗,難的是真正理順市場關係,讓生産步入良性循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