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本週的上海車展,無疑是金融危機下飽受創傷的全球汽車産業的一場盛宴。今年以來,美國和日本等國的汽車銷量分別大幅下滑38%和32%,而中國則在政府刺激政策的推動下,汽車銷量逆勢上升5%,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國。無怪乎,一些大型汽車廠商為節約營銷成本寧願捨棄傳統的底特律和法蘭克福車展,也要參加此次上海車展。根據組委會的數據,本次車展參展企業多達1500余家,創歷史之最,就連海外媒體也紛紛將目光聚焦在上海,驚呼全球汽車産業天平已傾向中國。
那些瀕臨經營危機的汽車巨頭們都想抓住中國的機會實現自救。誠然中國汽車市場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車船稅制改革和汽車下鄉等政策更是為汽車業打開了一扇發展之門,但是面對海外汽車製造業巨頭們的虎視眈眈,國內汽車廠商如何應對也是一項現實緊迫課題。儘管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但是中國汽車廠商與國外汽車製造業巨頭相比,仍沒有太多競爭力。在關鍵零部件以及整車設計等關鍵環節上,中國汽車廠商處處受制於海外汽車巨頭,中國汽車廠商至今仍背負着抄襲模仿的惡名。 巨大的市場空間儘管重要,但是,歸根到底,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的革新進步才是中國汽車産業成為全球行業領軍者的關鍵所在。美國汽車業三大巨頭的衰敗已給我們提供了鮮活的案例教程。當大量的日本造節能經濟型轎車馳騁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之時,當日係的PRIUS和CIVIC混合動力汽車已得到美國消費者廣泛認同時,美國汽車巨頭們卻仍醉心於高耗油的大型SUV和皮卡的研發和生産。其實,美國汽車巨頭衰敗的勢頭已經持續好長時間了,這次金融、經濟危機並非通用汽車走到破産邊緣的根本原因,自身技術革新的停滯才是其衰敗的根本所在。金融危機只不過加速了其滅亡的腳步而已。 自去年冬天以來,中國政府一系列政策彰顯了汽車工業在提振內需、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早些時候頒佈的汽車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鼓勵國內大型汽車廠商通過兼併收購做大做強。但筆者認為,做大並不意味着能夠做強,放眼整個商業界,大而無用的企業太多,而汽車産業規劃中提及的技術創新才是國內汽車廠商發展的根本之道。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所謂的國內五大汽車廠商,政府重點的扶持對象,在這方面已經被一個小小的比亞迪汽車遠遠拋在身後。歷經20載,中國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因而才有了令人矚目的2009年上海車展,但願不久的將來,中國能在自主技術創新上奪取制高點,變汽車消費大國為汽車製造大國、強國,催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製造業巨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