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産權局局長田力普&&,2008年我國共受理專利申請82.8萬件,同比增長19.4%;全年共授予專利權41.2萬件,同比增長17.1%。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知識産權保護力度的增強,以及相關自主創新活力的激發,這兩個方面互為促進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對於轉型中的“中國製造”而言,這樣的趨勢是
可喜的,也富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在不久前召開的“世界知識産權組織跨區域知識産權高級論壇”上,田力普局長的另一番講話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上述趨勢的意義。他説:“面對危機,也有很多未受到衝擊的企業,究其原因就是這些企業大多擁有核心技術。”“當今社會,知識産權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知識産權制度也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基本制度。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對於中國而言制定並實施知識産權戰略,不僅是應對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更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知識産權戰略保護了自主創新,也保護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世界上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與製造業有關,但製造業只是一個國家由弱變強的中間環節,而非終點,最終的經濟較量靠的是自主知識産權的運營質量和效率。在未來的全球産業價值鏈中,純製造業環節的邊際利潤會變得越來越薄,無法支撐一個國家成為經濟強國,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創造更多的核心技術與專利,才能締造出一個強大的“中國製造”。“中國製造”要在世界市場中長久立足,最終還要靠自主創新來不斷地刷新和創造第一。對於像耐克、微軟、可口可樂這樣的企業,可以沒有自己的廠房、設備甚至銷售網絡,卻不能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專利與品牌,而品牌的創造與影響力,卻是與自主創新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能夠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幾乎沒有一個是靠模仿和抄襲成功的。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製造”目前還只是一個低端産品的代名詞,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這中間的過渡期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中國品牌”建設階段。
如今,人們已經意識到,“中國製造”這個整體品牌已經到了打翻身仗的時候。當然,轉變的過程將是艱難而漫長的,我們不僅要在“中國製造”中融入更多的自主知識産權以提升品牌含金量,也要進一步加強監管,提升知識産權的整體保護水平。只有這樣,“中國製造”才能成長為世界一流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