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投資迎來前所未有的春天
    2009-04-08    顧虎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4月6日、7日新華社播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09-2011重點實施方案》的全文。期盼已久的醫改方案終於亮相。與前幾稿相比,質量和內涵有巨大的提高,筆者認為這是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醫療行業的表現,如果落實過程中能夠嚴格遵照執行並不斷改進,中國將為世界各國的醫療改革做出表率。
    就規模龐大的醫改意見和重點實施方案而言,站在不同的角度或利益立場分析將會有不同的結論。就戰略層面分析,堅持公益性、強調效率和公平兼顧、政府職能徹底轉變和讓醫療人才資源流動起來這四點,為本輪醫改墊定了成功的基石。
  筆者試從資本和投資角度,通過對政府職能改革、投資環境分析、行業資源流動這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新醫改將為醫院投資帶來前所未有的春天。 

  政府職能徹底轉變

  本次醫改方案中,對政府職能的改革相當到位,具體體現在:
  一是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能是“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準入、規範標準、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以前那種既做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角色得到扭轉,政府成為行業的立法者、監管者和服務者,而不再是管公立醫院吃喝拉撒的“父母”。這樣有利於其更加公平地對待所有不同所有制結構的醫院,今後醫院的好壞主要看醫療服務水平,而不是姓“公”還是姓“私”;
  二是衛生行政部門將對醫院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以往對醫院的監管,經常是“政”出多門,軍隊醫院聽總後勤部的,衛生部直屬的醫院聽衛生部的,其他部委直屬的醫院則又有各種上級管理部門,致使當地的衛生行政部門幾乎對這些醫院失去監管能力,現在實施“三統一”,可以更有效地對所有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進行監管,保護患者利益;
  三是公立醫院將脫離衛生行政部門作為上級領導的體制,建立起三權制衡的運行機制,表現為公立醫院將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在衛生行政部門成為“裁判員”的前提下,公立醫院轉變治理和管理模式,成為市場上的遊戲參與者之一,不再是衛生行政部門特別保護的對象,這將極大地推動醫療行業出現更為公平的競爭秩序。對進入該行業的非公資本來説,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醫院投資迎來更為公平合理的環境

  對於非公資本(包括內資和外資)進入醫院行業,我國一直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2003~2004年進入醫療市場並對醫改抱有巨大期望的資本,在歷經5~6年的醫改等待期之後,已經筋疲力盡,大多數退出了舞&。
  而本次醫改方案就此做出了重要説明:
 “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落實非營利性醫院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營利性醫院稅收政策。”
  “民營醫院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準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簡言之,民營醫院將開始享受國民待遇。
  政府職能轉變是本次醫改成敗的關鍵,管理部門從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轉換為純粹裁判員的角色,有利於以超脫醫院所有制結構的思維,對全行業實施公平監管,平等對待所有的參與者。

  醫療行業最核心的資源開始流動

  醫院是智力密集型組織,醫療行業最核心的資源是醫生。而我國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為數極少的醫生卻只能固定在一個醫院註冊。縱觀西方發達國家,醫生無不是多點執業。本次醫改顯然沒有忽視“人”的因素,其中提出:
  “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註冊醫師多點執業。”
  “規範醫院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隊伍。”
  任何一個行業,人才流動是資源流動最重要的體現,人才不能流動,即使設備、藥品、資金等全部流動起來,其作用都等於零。
  醫療行業的人才流動確實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已經向陳舊的醫療人才體制提出了挑戰,會診、走穴、客串,擋也擋不住,主動進行改革顯然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對行業格局的預測

  通常,一項重大的改革政策,尤其是和13億人息息相關的改革,都會發生重大的利益格局的調整,本次醫改也不例外。下面筆者根據改革方案,對今後5~10年的醫療行業格局試做一預測:
  1. 新醫改將深遠影響醫療市場格局,參與者對行業的影響力將出現重大變化,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創辦醫療保險機構以補充社會統籌的不足,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將削減醫藥企業的利潤導致大量低端醫藥企業被淘汰,保險公司將更深入地參與到遊戲中並可能控股部分醫院;
  2. 公立醫院的影響力將逐步下降,私營醫院影響力將大幅提高,隨著人才流動力度的加大,最終除了醫學院附屬醫院由於技術遙遙領先而佔據競爭優勢外,普通公立醫院將逐漸失去與民營醫院的競爭優勢,原因在於民營醫院有靈活的激勵機制和留人機制;
  3. 未來幾年將出現更多的醫院類上市公司,無論是IPO還是借殼上市。但由於醫院行業缺乏成熟的職業化經理人體系,這個市場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培育,因此在5~10年後才會出現巨型醫院集團,醫院行業將在5年後開始大規模整合;
  4. 隨著金融行業向醫療行業滲透,甚至入局參加遊戲,産業金融公司將應運而生,醫院行業的金融控股公司或許會出現。
                            (作者為上海醫院高級管理顧問)

  相關稿件
公立醫院改革最難 "政府買服務"將成突破口 2009-04-07
370億改擴建縣級醫院謹防"三個誤區" 2009-03-13
沒有以藥養醫的三甲醫院也難免尷尬 2009-03-11
藥企與醫院“博弈”凸顯藥價虛高“頑疾” 2009-03-05
武漢同濟醫院研究人員發現大蒜新素的新功效 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