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觀察]電價改革因何屢屢延遲
    2009-04-01    程洪瑾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期,能源價格改革呼聲再起,其焦點在於電價改革。對於電價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政府、企業、公眾基本形成共識,為何遲遲難有實質性推進?
  首先,改革的延遲表面看是利益博弈的結果,但深層來看,和政府觀念轉變有關。着眼長期利益,不再單純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放棄高代價的能源補貼,是一件從中央到地方都需要下決心的事情。國際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之後,許多地方&&了優惠電價以催熱經濟,但被及時叫停,中央政府對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關係判斷由此彰顯。
  從這個角度説,當前我國政府危中尋機,順勢而為,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給了電價改革新的機遇。
  第二個原因,在於對能源不同産業的體制銜接問題尚無好的思路。大家都説,市場煤,計劃電,煤不好調控,電好調控,那麼,在能源這個特殊的産業鏈上,國家宏觀調控的着力點究竟應該是什麼?專家認為,不是具體價格的核定,而是通過煤價、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各環節比價的合理設計,促使産業鏈各環節共同落實宏觀調控任務。而比價關係的合理設計,不影響價格隨行就市,可以協調微觀與宏觀,兼顧有形與無形之手。
  一個突出的例證是,我國經濟社會呈城鄉二元結構,工業補貼農業是一項長期方針,對農業用電的交叉補貼成本,應該由電網、發電、煤炭企業共同承擔。
  第三個原因,對改革時機的極度慎重。事實上,我們已經錯過了2005年至2006年的低CPI期,而目前的CPI下降未必能長久持續,因為經濟危機後的全球通脹陰影將在不確定的時候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等待時機,不如創造時機,政府和能源企業有義務積極向公眾充分、透明地解釋電價現狀和改革必要性,並精心設計居民階梯電價政策,對弱勢群體進行補貼。
  專家認為,對於居民電價聽證會,也應有區別對待,如果是上游成本上漲的剛性因素導致的電價上調,應由市場自行調節,如果是大的政策調整、比價關係的重新設計,則應該多次召集聽證會,慎之又慎。
  如果我們真的確信價格對引導資源配置核心作用,就應該使改革盡快進入明辨、篤行的關鍵階段。
  相關稿件
第12屆國際能源論壇在科威特舉行
2009-04-01
大唐集團:全力進軍新能源産業
2009-03-31
政府積極推動 中美企業較勁新能源汽車研發 2009-03-25
歐盟對意能源巨頭埃尼公司提起反壟斷指控 2009-03-24
2009中國國際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覽會 200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