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煎熬的美國銀行業總算又抓到了新的救命稻草,儘管這根救命稻草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的踏實。在連續6個季度遭受資産減值準備的重創之後,3月中旬的美國國會會議正式討論要修改逐日盯市準則(Mark
to
Market)了。作為導致金融企業不斷資産減記,造成利潤大幅虧損和評級不斷下調的因素之一,逐日盯市準則在此前的華爾街被幾乎一邊倒地抨擊,美國國會議員也多次&&需要調整這一準則,以使銀行業的資産負債表和利潤表改觀。 逐日盯市準則自其誕生起就被會計學家認同,認為是能夠真實反映公司資産公允價值變動的標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於2000年開始大量在財務會計準則中運用公允價值原則,並在2006年9月發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公告:公允價值計量》,為在公允認會計原則範圍內規範公允價值的計量及披露,增強相關信息的可比性與一致性提供了統一框架。 逐日盯市準則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效應,當市場上升之時,資産價格持續上升,以市價計量的銀行資産和收益隨之水漲船高,出現了明顯的自我放大效應,形成了“資産價格上漲—財務報表利潤提升—銀行出現更多的滾存利潤和可動用資金—資産價格進一步上漲”這一循環。由於這一效應有助於銀行的資産負債表結構和利潤表的表現提升,因此在2003年以來的市場的大上升周期環境中,普遍受到了華爾街銀行家的歡迎。 但不幸的是,這一循環在市場進入下跌周期時的負面效應非常可怕,在逐日盯市準則下,一旦市值出現非短期下降,資産減值便開始,當資産減值超過一定數額時,銀行信用等級下調,進而導致更大量的資産減值發生。在2000年之後形成的大量場外交易,是流動性極差的市場,這一逆向循環中的減值速度更加驚人,廉價急售和強制清算的不斷出現,連續推低資産價值,導致金融企業特別是銀行業不斷地在每個季度提取鉅額減值準備,進而需要通過大量補充外部資金來維持正常運營,金融危機深化的一部分原因正是由此産生。 在這種情況下,修改逐日盯市準則,成為挽救銀行業越來越難看的資産負債表和利潤表的重要武器。在去年的歐盟峰會上,歐盟委員會批准,從去年三季度開始,歐盟金融機構停止實行“按市計價”的準則,德意志銀行因此扭虧為盈,而美國眾議院在10月份通過的財政部救市法案中也要求SEC在不損害公眾和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考慮暫停使用157號公告,併發布《在不活躍市場下確定金融資産的公允價值》,允許不具備市值計價條件的企業採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設參數來估算金融資産價值。 華爾街和國會議員的不懈努力在本月初見成效,
FASB主席赫茲&&,4月2日,FASB將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公告: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修改投票,如果投票通過,對於何謂廉價出售和強制清算的限定可能進一步得到放寬,從而允許更多的流動性差的資産基於模型和假設參數來定價,同時還可能改變某些資産在財務報表上的估值方式,以減少市場估值對於監管資本的影響。他還認為,如果投票通過,美國諸多持有“有毒資産”的公司的2009年度第1季度資産負債表,將會有“重大變化”。 對於是否應改變逐日盯市準則,市場上頗有不同看法,特別是對於會計學家來説,改變這個準則是無法接受的事,因為公允價值計量顯然是最能反映資産變現價值的計量手段,用模型和假設參數定價並不能讓他們對財務報表的質量感到滿意。投資分析師(而非銀行家)們對此也頗有同感,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FA)對其歐洲會員所做的問卷調查表明,85%的人認為,暫停公允價值準則會進一步削弱歐洲銀行系統的信心,儘管從利潤報表上看銀行的盈利得到了增加,而這似乎看起來有利於人們恢復對於銀行股喪失的信心。 但不管怎樣,短期看調整逐日盯市準則還是有利於銀行股的業績表現。自3月6日起,美股在金融股帶動下已連續兩周走高,本週初蓋特納有關剝離銀行不良資産的計劃更激勵美股勁升7%,累計反彈幅度超過20%。這些政策加上修改盯市準則,美國銀行股的利潤表和資産負債表今年鹹魚翻身的難度看來並不大,這大約也是花旗總裁潘迪特敢於在3月初就大膽預測一季度將是2007年三季度以來最好的單季表現的重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