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22日會見歐美企業家時&&,中國將繼續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環境。針對可口可樂兼併匯源一事,陳德銘&&,這是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的交易,不涉及中國投資政策。
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匯源果汁當然是一家外國公司,那它還算不算民族工業?我突然對開曼群島非常感興趣,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的這個英國殖民地,擁有諸如匯源、蒙牛等大企業、大品牌,島上居民會不會為自己擁“民族工業”而驕傲不已? 其實,島上居民根本就不會知道,或者也不想知道這些在法理上屬於自己的“民族企業”到底是何方神聖。諸如匯源、蒙牛這樣的外國企業是典型的“離岸公司”,它們不能在開曼開展任何業務,跟註冊地唯一的關係就是繳繳年度管理費(不納稅)而已。開曼群島就是憑着苦心經營這種特殊業務(提供離岸公司註冊),成為目前在世界上僅次於紐約、倫敦、東京和香港的第五大金融中心。 從中國法律看,像匯源這樣的離岸公司,不隸屬於任何民族工業序列。但匯源不這麼認為,公眾也不這麼認為。公眾對匯源註冊地信息了解模糊,判斷失誤是正常的;匯源怎麼揣着明白裝糊塗,硬要“冒充”民族工業呢?這要從匯源等中國企業為什麼要註冊成立離岸公司説起。 中國企業以海外公司名義進入中國,有保護自身利益的特殊考慮。外資公司在中國的註冊和投資股份,在進入和退出、轉股等方面都有較寬鬆的待遇。由此還形成了“紅籌模式”,即國內企業的股東,按照在國內企業同樣的股權比例,在境外設立離岸公司,離岸公司收購國內企業後,將國內公司的權益裝入離岸公司。在滿足一定條件後,離岸公司在境外證券交易所上市。事實上,中國三大互聯網門戶新浪、搜狐和網易,做太陽能電力的尚德、做運動鞋的安踏國際等,甚至還包括中石油(11.86,0.09,0.76%)、中石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5.48,0.02,0.37%)等“國”字頭企業的海外上市,都是這樣操作的。但可曾有人懷疑過它們當中的誰不是中國企業,誰配不上扛“民族産業”這面大旗呢? 當然,更多的由中國企業註冊的離岸公司遠沒有做大做強到海外上市的地步,它們在享受着離岸註冊地的諸多稅費優惠的同時,在國內享受着外企的種種優惠。從公開的資料來看,中國企業通過離岸公司變身為“外資”企業的絕非少數,號稱有20萬家,而且不乏諸多行業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都扎根中國,除了在法律要件上具備中國法律定義的外資企業概念外,實質上是徹頭徹尾的中國企業。拿匯源來説,成立十幾年來何曾有一刻離開過中國市場,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的血管裏流淌的都是中國人的血液,一直深耕於中國的果汁加工業。即使註冊成立離岸公司,也不能切斷它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的關係。匯源成為法理上的民族工業的“孤魂野鬼”,或許是其全球化的代價吧!再琢磨其總裁朱新禮説的“品牌沒有國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前面我一再用到“法理”一詞,得出匯源是一家外國公司的判斷,也正是基於此。國家對20萬家在中國經營的離岸公司不能採取跟中國內資企業一樣的管理、監管模式,在讓它們心安理得享受各種外企待遇的同時,也在縱容它們用“離岸公司”這樣一件外衣,游刃有餘地游走在民族企業和外企之間,唯企業利益馬首是瞻。國家商務部部長雖不便於對一家外國公司的企業重組説什麼,但老朱老牛們的外國公司與亨利彼得們的外國公司能是一回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