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眾來解開房産成本之謎
    2009-03-24    馬龍生    來源:證券時報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向全國政協遞交了一份名為《我國房價何以居高不下——房地産開發的總費用支出一半流向政府》的大會發言稿,稱全國9城市“房地産企業的開發費用”的調查顯示,在總費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所佔比例為49.42%。而上海的開發項目流向政府的份額最高,達到64.5%。為此,上海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正在組織文件和測算相關數據,可能不久之後將通過“公開澄清”的方式來“回應”全國工商聯發言稿的數據。
  近年來,由於一些地方政府不讚同漲價,並通過政策表明這樣的態度,開發商與政府之間産生了一些“博弈心理”。開發商説,房價高是因為政府拿走的太多。而政府現在又説,政府根本沒拿走那麼多,是開發商在為自己的暴利找藉口。由於角度不同,對成本範圍、成本額度的理解也不同,這沒什麼不正常。而且僅就土地費用、稅收總額這樣的“剛性費用”,也並不是算不清的糊塗賬,爭議再大,也會搞清流向政府的真正收益到底是多少。
  雙方對流入政府的支出之所以差距較大,一個顯而易見的焦點在於,佔到了總成本3.08%的“不可預見費”,最終是否以“灰色支出”的方式花在政府機關或政府官員身上。這一塊,恰恰是開發商不便明説,政府也無法掌握、無法公開的。
  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中,房地産成本到底有多少流入政府,就會成為一個永遠説不清楚的謎團。解開這個謎,我覺得既無可能,也無必要。政府也好,開發商也罷,目前都應該冷靜下來,把關注的目光放在消費者的感受上。雙方最應該做的,是把自己掌握的、經得住驗證的成本流向,以最簡捷的方式公布於眾,讓公眾幫助你們來判斷,並在判斷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消費行為表明傾向。
  房地産存在“灰色成本”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開發商、政府都在痛恨,又都在表述中有所顧忌。如何讓灰色成本露出本來面目,我以為只有政府版、地産行業版、民間版的成本清單共同公諸於眾,才能讓消費者從更多角度做出判斷,從而形成更強的群體意識,市場才能回歸本來面目。

  相關稿件
土地使用權到期續費將摧毀房産業 2009-03-24
購房券是房産業的中國式笑話 2009-03-09
巴西又一高官因瞞報房産辭職 2009-03-05
年度檢查顯示:廣州去年309家房産中介關門 2009-02-06
南京市房産局數據:1月份樓市量增價跌 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