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7日,長沙市建委與長沙房地産協會聯合發放購房消費券,凡有購房意向的市民,每人可申領2萬元,購房時可抵扣總房款。當日首期發放了4000萬元,計劃發放1億元,發放時間為3月17日至3月31日,使用有效期為3月17日至4月15日。不過,半數接受媒體採訪的市民擔心其中有貓膩。(3月18日《京華時報》)
筆者則認為,政府不宜充當房地産商的托。近年來,在少數地方政府和房地産商運作下,加之游資和炒房進入房地産市場,房價一路暴漲,致使房地産泡沫不斷擴大,眾多普通消費者望房興嘆。為了確保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解決低收入群體買房難問題,中央先後下發了“國八條”、“國六條”。在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又決定投資9000億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價繼續上漲的勢頭。在大量商品房空置、住房銷售陷入窘境的情況下,房地産商本來應該使房價回歸理性,但他們仍然捨不得放棄暴利。於是,不得不採取小恩小惠的手段促銷,諸如打折、購房、贈物、安排工作等等。 發放購房消費券的主意,無疑出自精明的房地産開發商。2月底3月初,南京365地産網、搜房網就與25家樓盤達成協定,在網上推出購房券。重慶、武漢、青島等城市開發商也相繼推出了購房券。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富力地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力,就在其提案中建議發放購房券。 開發商向購房者發放購房消費券,無疑是一種商業行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別人無權干涉。問題在於,長沙市建委作為政府機關出面,幫助房地産商推銷購房消費券,就顯得頗為不妥。這不僅因為政府不能參與市場經營活動,還在於房地産商如長沙市民懷疑的那樣是在玩“貓膩”。若簡單算一筆賬,其中的“貓膩”就昭然若揭。例如,一套房子成本為20萬元,前幾年賣30萬元,現在賣到60萬元,你給購房者2萬元購房券,豈不像垂釣者一樣,在下誘餌嗎?儘管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但損害的是消費者,肥的是開發商,且房價回歸理性將遙遙無期,這顯然不利於房地産市場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