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一段時間以來,消費券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消費券還能發多久?它真的能拉動內需,成為度過經濟危機的一大法寶嗎? 作為中國老百姓眼中的新鮮事物,消費券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首次走進大眾生活,不少人為之叫好。 銀河證券宏觀高級分析師張新法認為,一次性發放消費券對消費拉動力較大,對於企業存貨的消化,促進企業資金回流進行再生産具有積極意義。 《上海證券報》等媒體紛紛刊文&&,發放消費券可直接作用於市場消費環節,減少傳導步驟,縮短傳導周期,配合擴大投資的政策共同作用於經濟體系,能夠使得效力發揮更加明顯。宗慶後等企業家也力主在全國範圍大規模發放消費券,認為是快速見效的提振經濟之策。 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也不小。有的專家學者基於以往發達國家發放消費券的情況,認為發消費券“成本太高、效果有限”,沒有多大意義,並“預測”消費券在中國將重演1999年在日本的失敗局面。 還有人擔憂這場“發券總動員”産生誤導作用,導致政府將消費券當作刺激地方經濟增長的“救命稻草”,過於依賴消費券的拉動作用,錯誤地産生“一‘券’就靈”的心理預期,舍本逐末。 甚至還有人士提出尖銳批評,認為發放消費券,鼓勵包括農民、農民工群體在內的老百姓增加消費,無異於“抽血”。 消費券的新聞效應帶來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有的地方還利用這種影響力巧妙經營。比如杭州借此發行了珍藏版消費券,一下子解決了印製成本問題。但是這種“熱度”也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刺激消費就是靠“券”。實際上,在熱熱鬧鬧的消費券背後,有的城市開始狠抓另一手,就是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的提升。 杭州市的一位領導幹部説,光憑一紙‘消費券’,要想拉動市民群眾,尤其是農民和農民工消費,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擴大消費,着力的基本點就要放在社會保障的建設上。消費券決不能“一發了之”,而要“一手發券一手抓消費能力”。 據了解,在杭州市10億元消費券的背後,正在考慮和已經&&的為消費券配套政策多達36項。 今年該市要把“保就業”擴大到本地居民、本地農村轉移勞動力、外來務工人員和大學生四類人群,計劃投入三千萬在全市各個社區興建“公共服務工作站”,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就業。符合條件的人無論是否有本地戶籍都可參加“醫療救助”,一個月只要交一元錢,符合醫保支付規定的個人承擔部分,就可以申請得到救助。杭州還推出了針對全市3萬名出租車司機的養老和醫保政策,解決了很多出租車司機由於是外地戶籍不能以個人身份參加社保的政策限制。近日,杭州宣布,經濟租賃房政策把非本地戶籍人口也納入範圍。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説,打好這些組合拳,就能不斷放大消費券的效應。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幕後有戲不在&上。有專家指出,發行消費券,和強化社保建設提升消費能力,不應偏廢任何一方,應是標本兼治,長期和短期措施都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