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開救市談“購房入戶”更靠譜
    2009-02-11    椿樺    來源:現代快報

    最近,“購房落戶”的議題被炒得很熱。前兩天,有北大教授楊開忠建言京滬等大城市&&購房落戶政策,以刺激房地産市場發展,2月10日,《南方日報》又報道了廣東省房地産商會、省房協等機構向省政府提交包括“購房落戶”在內的刺激樓市之建議。

    相關建議被輿論批判得體無完膚,實乃意料之中。譬如,易憲容就批評此舉會抬高房價,並涉嫌歧視低收入者。輿情洶湧,並不意味着相關建議完全沒有被採納的可能。有例為證:去年底,成都市已正式&&了購房落戶新政;今年1月19日,武漢市發布了相關購房落戶新政的細則;1月20日,重慶市推出的“2009年房地産市場刺激新政17條”,也包括了放寬外來購房者入戶限制的相關內容。會不會有新的城市加入前者的行列,我看是完全有可能的。
    購房落戶真的不可行嗎?我認為,在戶籍改革長期不能取得明顯進展的背景下,購房落戶不僅合理,而且也是一項公民權利。中國人都非常不習慣“中國人暫住在中國”的怪異情景,“購房人暫住自己家中”則更為荒誕不經。所以,在目前的國情下,購房落戶反而不失為戶籍改革的一大進展。
    那麼,這一政策受質疑的原因出在哪?我認為至少出在兩方面:一是&&的背景不合時宜;二是&&的動機極其錯誤。如果大家記憶力不壞,應當記得,上世紀末,我國停止福利分房初期,全國大部分城市都曾推出購房落戶政策,以刺激樓市。後來當樓價高企,房地産市場一派繁榮之際,許多城市陸續叫停了這一政策,目的是為了控制戶籍人口過快增長,減輕城市公共福利供給面臨的壓力。現在,當樓市一片蕭條,專家與政府又重提舊策,功利主義傾向昭然若揭。
    讓戶口成為調節樓市的經濟杠桿,無疑是可悲的。也許那些地方政府在主觀上並無此念,但在實踐中,正是政府將戶籍賦予了太多公民權利之外的內涵,才使得公民本身並不能完全支配這項權利。假如,購房落戶是一項長期堅持的政策,或者,外來人口也可以充分享受本地人口同樣的權利,那麼“購房落戶”不可能影響到樓市價格,更不可能被商業經濟所利用。
    難道落戶這項公民權利應當服從於發展商的需要?在現行戶籍制度下,落戶不僅是外來人口的權利,同時也是一種公共福利。發展商作為納稅人,當然應當享受政府服務,外來人口作為納稅人,也不能例外。尤其對於購房入戶的居民,能夠拿出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資金在當地置業,足以證明其在當地的貢獻以及“長住”而非“暫住”的事實。政府不能在徵稅方面速度很快,在公共福利投入方面卻慢吞吞。
    跳開救市動機談購房入戶,才是靠譜的。既然戶籍不能一下子放開,那麼先讓一部分購房者“長住”起來,無可非議。至於入戶可能帶來的公共福利壓力,則不應成為犧牲公民權利的理由。

  相關稿件
不合理的購房入戶政策理應取消 2007-12-26
寧波叫停"購房入戶"能否抑制房價 2007-09-11
深圳&&十措施廣納可入戶深圳的技能人才 2009-02-03
投資9000億解決低收入戶住房問題 2008-11-14
東莞向12萬低收入戶籍人員發紅包每人千元 200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