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盈“種票”風波呼喚有效監管
    2009-02-10    陳宜飚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2月8日,一群怒氣沖衝的電盈小股東們走上了香港街頭,他們相當不滿電盈剛剛通過的私有化方案。

  這種不滿的情緒背後,有着複雜的原因。這裡既有當年在科網股泡沫破滅之前進場的股民,也有對這家公司抱有希望、希望賺取養老股息而緊緊攥住手中股份的老股東。這次因為不滿電盈的私有化走到了一起。
  電盈私有化過程是否存在“種票”,目前仍然沒有定論,估計香港證監會的官員們也在緊張忙碌着,尋找最後的答案。
  但是這場風波肯定將在香港證券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對香港證監會的官員們來説,這是今年的第一場真正考驗,卻也是近期來最為關鍵的一場考驗。
  在去年爆發雷曼迷你債以及中信泰富高管涉嫌推遲披露公司醜聞之後,香港證監會再次處於風口浪尖上。作為市場的監管機構,它能否有效而迅速地給小股東一個清清白白的調查報告,不僅是對那些怒氣沖天的小股民的交代,更是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一次負責。
  在這裡,從某種意義上説,香港證監會的作用更甚於香港廉政公署,畢竟,後者只是針對貪污與行賄進行審查,小股東讓廉政公署參與這次調查,更多只是加強調查的威懾力量,但是真正有能力阻止香港高院在本月24日聆訊通過電盈私有化方案的,仍然是香港證監會。
  不過也不要忘記,此次事件考驗的不僅僅是香港證券監管當局。相關企業的大股東們是否也需捫心自問,在這起事件中,所作所為無愧於心嗎?
  拋開“種票”的懷疑不説,從電盈的私有化方案,實難看到大股東對小股民們有任何的憐憫之心。根據電盈最初的安排,私有化後,電盈會向盈拓及網通派發高達169.64億港元至175.65億港元的現金股息;按最初每股4.2港元的私有化價格,兩大股東收購完公眾股權後,還可以收回最少14.74億港元;即使按現在4.5港元的收購價,仍能至少凈賺數億港元。如果説同股同價的話,在這裡,兩大股東已經違反了公司管治的最起碼道德,因此這樣的公司被踢出藍籌可能是市場理所當然的選擇。
  再來看其整個私有化過程,大股東先是信誓旦旦地宣布4.2港元收購價不可再提高,卻在第一次法院會議投票前,突然宣布提高收購價至4.5港元;在兩次冗長的股東會議過程中,公司多次出現推遲宣布計票結果的情況,令許多年邁的老股東無力支撐,悻悻離場。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財技”?
  目前,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挑戰,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監管失效所帶來的威脅更令投資者心寒。好在香港仍然是一個自由透明的經濟體,民間監管機構與立法機關均已積極關注這起事件。而證券監管當局似乎已經明白了這次事件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採取行動,雖然外界還不明白這個行動能否給大家一個滿意的交代,但是行動本身已經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面對牛年市場的第一案件,希望香港能再次證明其市場監管的有效性。

  相關稿件
港商黃金富欲680億港元收購電盈 2007-09-19
擔心電盈控制權旁落 李澤楷月內5次增持股份 2006-12-20
盈科拓展小股東反對向梁伯韜出售電盈股權 200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