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市持續低迷,着急的不僅僅是財政主要靠土地出讓金支撐的地方政府,還有部分專家。日前,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開忠教授向媒體&&,在成都、武漢、重慶等諸多大城市相繼推出“購房落戶”政策之後,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應該&&相關政策,以“刺激房地産市場需求,有效拉動住房市場消費。”(《中國經濟周刊》2月9日)
鋻於此前單純“救市論”往往遭到譏評的教訓,這一次,楊教授格外強調此番“購房落戶”政策的協調性和配套性。他認為,“購房落戶”並不是“孤立”的房地産政策,應與人口、社會管理政策相協調、配套。如此,則可以“加快戶籍體制改革,使戶籍管理更公開、透明和公平,也使人們對生活更有奔頭。”既能釋放商品房存量,為政府和地産商減壓;又能推動戶籍改革,為平頭百姓造福,這樣的新“購房落戶論”確乎臻於至善至美。可惜,這樣的圖景不過是專家自己的“願景”而已,換了馬甲依然是一種政府托市論,並不新鮮。
從“購房落戶”的政策行為,到“戶籍改革”的結果之間,尚有千山萬水的距離,並非簡單的扯在一起就能完成。“購房落戶”的背景,就北京當下情勢看,主要是政府為解決城市商品房積壓嚴重而不得不打開的一線城門。這一線城門能夠開闔多大、敞開多長時間,最終還是取決於城市人口、環境以及資源的承受容量。一直以來,北京就苦於人口總規模的快速膨脹,其本身固有的經濟社會問題已經足夠繁難,又有多大餘地納新?
退一步説,即便這一條政策建議為政府採納,也很可能再度形成政府不斷在開啟城門的同時,亦不斷調高進城門檻的局面。就像大連當年的“購房落戶”那樣,購房門檻從2003年的35萬元一躍至2006年的80萬元。那必將造成權力與資本合謀分利,從而加劇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對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又一輪資源掠奪。同時,也將使得初見端倪的房價回歸半途而廢。
而在這一過程中,公眾將很難看到楊教授所指出的“使戶籍管理更公開、透明和公平”的政策效果。因為考量通過“購房落戶”渠道進京者的標準,只有“金錢的數量”這一個,“金”多則翩翩進京,“金”少則無限期候着飄着,這種唯財富論的門檻設置,如何能夠體現公開、公平?大城市對新進市民的需求是多樣的,僅以購房金額論定的人口輸入,不能滿足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自身發展的理性。我們很多城市的戶籍問題已經受到了權力的影響,或者説主導,如果再取決於金錢導向的“購房落戶”,戶籍改革那才是真正的遙遙無期呢!
在楊教授針對北京設計的“准入條件”中,居然還有“購房落戶”獲得的居民戶口與一般居民戶口實行區別管理的條文,這樣基於減少原住民反感的差等設置,能夠談得上透明和公平嗎?更何況,一旦開禁,市場本身固有的慣性,可能很快會衝垮或者扭曲所謂的門檻設計。這樣的事情在此前的大連、武漢等大城市已經發生過了,北京有什麼辦法能夠例外?
可見,新“購房落戶”論不過是專家急吼吼為城市地産商減套而倉促祭出的一個法子而已,不僅很難從根本上破解當下的房地産困局,也無力推動中國的二元式戶籍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