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積旱災呼喚低碳經濟
    2009-02-09    雷振岳    來源:證券時報

  截至2月3日,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7個主産區小麥受旱1.43億畝,比去年同期增加1.34億畝。目前7省已累計澆麥5658.7萬畝,佔受旱面積的39.6%。國家防總啟動Ⅱ級抗旱應急響應。

  集中精力抗擊乾旱是應該的,對於旱背後的諸多原因,比如環保措施的乏力,低碳經濟的缺乏等問題的追問,一刻也不能停止。
  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曾&&,北京的暖冬、去年我國川東盆地乾旱高溫以及長江中上游地區降水量減少,長江水位低等都與全球變暖有關係。在武漢舉行的2007年中國科協年會上,秦大河還指出,全球變暖引起災害性天氣頻發、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一系列問題,危及經濟發展和百姓安全。而國際權威組織的4次評估報告表明,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暖有決定性的影響。大乾旱背後,更有氣候變暖的深層原因。
  近年來,自然災難和災害性天氣越來越常見:冰雪災害、颶風、颱風、某些流域的鼠害成災等等。災後流行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説,“發生變化的不是大自然,而是我們人類”。對此,專家提出了“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低碳經濟”,用義不容辭的公民責任、企業責任為環保盡一份職責。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潔凈,環境更優美。
  可是,儘管環保部門強力吶喊加強環保作為,環保執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讓位於“污染經濟”,環保執法成為軟弱無力的空談。低碳經濟從何而來?儘管很多人都知道這些“低碳細節”,例如,“在夏季,如果辦公室空調調高1攝氏度,以每天開10小時計算,則1.5匹空調機可節電0.5千瓦時。每節約1千瓦時的電,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千克;城市開車族如果養成良好的習慣,還可以節約不少能源。據測試,開車時快速啟動和急剎車只能節省4%的時間,而燃料消耗卻增加39%,一些有毒物質排放則增加5倍以上”。真正落實到現實生活中的卻為數不多。更多低碳經濟停留在“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懶得作為狀態。
  很多企業都嚮往“陽光經濟”、“風能經濟”、“生物經濟”,可受成本制約和當地客觀條件限制,這些渴望仍然停留在做夢狀態。國家倡導的環保好政策得不到貨真價實的兌現,環保大發展和低碳經濟的落實,以及公民低碳經濟的激活,還需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大,並導致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自然生態環境變差,糧食安全壓力增大”。但願這一次大旱,這種關係到“天下糧倉”和自我生存危機的大旱災難能喚醒了我們的環保思維,努力做一個合格慎獨的環保公民,為綠色經濟和和諧發展做出自己應盡的力量。

  相關稿件
潘岳:"低碳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突破口 2008-11-06
周建&&:發展低碳經濟須結合國情有序推進 2008-11-04
英國節碳基金:低碳經濟時代蘊含重大商機 2008-10-28
迎接低碳經濟的挑戰 2008-06-05
科技部:三點建議提高企業低碳經濟競爭力 200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