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貿易保護主義不必等靠奧巴馬
    2009-02-06    作者:周東飛    來源:瀟湘晨報

  鋻於經濟刺激方案中的“買國貨”條款可能引發全球貿易大戰,美國總統奧巴馬3日表態反對這一條款。奧巴馬&&,美國不能發出保護主義信號。他警告美國國會,新經濟刺激計劃的最終版本不應包含任何可能引發貿易戰的保護主義語言。

  這樣一個表態對於奧巴馬在美國之外的形象來説,無疑又是一個加分選項。但要知道,上述經濟刺激方案原本就出自奧巴馬政府之手,他的表態頂多可以正面理解為知錯必改。而事實上,奧巴馬的“警告”充滿了這位新總統長于言辭的風格,比如説他認為這份最終方案不應包含任何可能引發貿易戰的“保護主義語言”。在語言和信號之外,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國會,都還有許多可以操作的空間。
  過分關注“買美國貨”條款,也許是對這個全球頭號經濟強國的苛刻。因為,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已經不是唯獨美國才存在的新動向。看看對美國“買國貨”條款反應最為激烈的歐洲,西班牙地方政府忙於遣返外籍工人,瑞典政府規定部分援助計劃只擔保瑞典産品,德國要求接受政府救助的銀行優先考慮對本國企業放貸,英國爆發抗議外籍工人的罷工事件……
  僅僅是半年光景,之前我們都還在感嘆“世界是平的”,轉眼卻看見周圍壁壘林立。貿易保護主義之害,應該讓世界印象深刻。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挑起的全球貿易戰,不僅導致了長達10年的全球性經濟衰退,甚至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不無關係。歷史不僅嘗試複製成功,也往往企圖重演失敗。今天的世界圖景,與將近80年前相比固然風光殊異,但短視和利己總是想要戰勝理性,這一宿命的規律卻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
  整個世界都將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受害者,中國也不例外。從1978年經過痛苦抉擇打開大門那一天起,中國就一直在努力融入整個世界。但是,這樣的歷程也並不平坦,除了“中國威脅論”的猜忌與打壓之外,生命力強勁的“中國製造”也往往成為貿易保護交鋒中的受損害者。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所要面臨的保護壁壘可能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高都要厚。進入2009年,中國商品遭遇歧視的壞消息接踵而至。印度對中國産玩具下達進口禁令,巴西對包括中國産品在內的24種進口産品實行許可證制度,歐盟可能對中國緊固件徵收高額反傾銷稅……
  中國經濟正走在朝擴大內需轉型的路上,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將要放棄國際貿易。外向型經濟的使命在於提高開放的質量,無論是眼下還是長遠,出口都仍將是拉動增長的重要力量,需要改變的僅僅是過度倚重而已。當下,中國産品急需苦練內功,以過硬的品質防止跌入他國設置的貿易保護的陷阱。此外,中國需要通過平等對話,提高自己在消除貿易保護主義方面的議價能力。作為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在各種國際協調機構中的影響力將逐步提高。充足的外匯儲備和廣闊的國內市場,同樣是互惠互利最有説服力的籌碼。近期中國將向歐洲多國派出採購團,既證明了中國在雙向互惠中的實力,也不難看出中國調整外貿布局的努力。
  作為《政府採購協議》的未簽約國,中國遠比歐盟國家更可能受到所謂“買美國貨”條款的傷害,因此理應保持必要的關注。起初,我們預測金融危機對出口的影響時,更多考慮的是硬需求的減少。“買美國貨”條款等貿易保護主義苗頭的出現,則提示我們需要因應的困難將會更多。按照自己手中的實力出牌,別把希望寄託給別人的表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同樣需要未雨綢繆。

  相關稿件
貿易保護不是金融危機的解藥 2009-02-05
警惕貿易保護主義借"購買美國貨"還魂 2009-02-04
警惕貿易保護主義借“購買美國貨”還魂 2009-02-04
華盛頓升起貿易保護主義“陰雲” 2009-02-03
貿易保護主義將使經濟復蘇推遲數年 20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