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當前 應慎提製造業轉型
    2009-01-08    馬勇    來源:上海證券報

    筆者以為,在經濟危機來臨時,以優勝劣汰和大浪淘沙為由,對國內製造業企業困境的不聞不問,實際上是毀滅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根基。

  近15年來,中國出口的要素稟賦並沒有實質性改變。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平均在40%以上,而我們僅為20%,而且大部分為低附加值産品,主要包括為國外廠商貼牌生産的電腦、手機,以及中國企業生産的以DVD機為代表的低端電子産品。出口産品的結構特徵代表了一國在世界經濟分工中的地位。中國目前的出口結構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中國自身的生産要素特徵,即擁有大量的製造工人;二是發達國家擁有對國際經濟鏈條的絕對控制力,主要表現在科技和資源整合能力上的優勢。中國要想在今後通過生産積累和産業升級,接近或趕上發達國家的産業發展水平,還要走過十分漫長的路。
  中國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但若想進一步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首先必須在世界上繼續扮演好製造者的角色。
  西方世界在經濟領域持續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的不平衡分工模式,是西方國家200餘年通過擴大殖民經濟、産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發展新經濟的結果,此種局面短期內難以撼動。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相比,更深入的全球化讓中國政府在此次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來臨時,對國內經濟的控制力有所減弱。筆者以為,對很多中國製造企業而言,危機當前,應當慎提製造業轉型,因為在當前形勢下,轉型就意味着死亡。中國應當在現有的技術、資源、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等條件的約束下,利用好國際分工留給我們的生存空間,在生存中求發展,首先保護好漩渦中的民族製造業。在此前提下,通過整合本國製造業,實現效率改善,增強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而漸進式地改善技術、資源等約束條件,從而在長期的發展中實現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
  從長期來看,專注於製造品的出口可能並不一定總是在全球産業鏈條中處於低端,中國應當先做好一個全球製造工廠。當美國和歐洲紛紛放棄積極的工業政策而滿足於金融投機時,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亞洲主要經濟體卻在重組生産基礎,加快發展技術能力,加大參與世界貿易並提高國際儲備,這些努力實際上是在為將來發展積蓄力量。
  從出口看中國經濟,能看出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緊密&&,同時也能看出中國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優勢所在。金融危機讓我們有了一次認清迷霧的機會:為了減少各種掣肘,美國在遇到經濟麻煩時,並未認真考慮歐洲以及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各種改革訴求;而中國改革開放各種政策的制定,也不應當去迎合所謂的世界主流標準或趨勢。
  此次金融危機留下的最寶貴財富應當是:對中國經濟而言,實用主義才是走出困境的良藥。

  相關稿件
製造業人口銳減 長三角多措施促就業 2008-12-30
專家:中國再製造業三大“瓶頸”亟待解決 2008-12-29
"北京高端製造業投融資服務&&"正式啟動 2008-12-26
瀋陽鐵西區打造世界級裝備製造業基地 2008-12-12
美國“回歸製造業”呼聲的啟示 20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