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安全問題
    2009-01-06    樂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茅於軾老先生1月2日繼續鍥而不捨地在博客上炮轟耕地保護政策,許多精英人士也紛紛通過博客發言力挺茅老。這些文章,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在講兩個字:效率。從某種角度看,他們説得有理,但整體上卻是些不着調的議論。因為,從美國到歐洲,從日本到韓國,糧食生産都不是一件有效率的事,這些發達國家的糧食政策中,效率也從來只是一個次要的考慮因素。連土地綽綽有餘的美國都制定了耕地保護政策,更別説日本這樣地少的國家了。
    我們要明白:糧食主要是安全問題,而非經濟問題!
    糧食不像其他商品,少一點只會漲價,糧食少一點都會餓死人,是一個硬需求。而穩妥,就是要保證糧食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穩定,波動不能太大,讓每一個人都能吃到糧。糧價如果上漲過快,低收入人群就會迅速陷入飢餓狀態。日本、歐洲在二戰後,美國在大蕭條後,都曾經在這個問題上有過沉痛教訓。美歐日現在每年在糧食生産上支付着巨大的補貼,你當這些搞自由市場幾百年了的國家,真的腦袋生銹了嗎?
    中國是否一定不能依靠糧食進口,倒也不是。前蘇聯就曾經長期進口糧食。如今世界畢竟要講人權,如果中國陷入饑荒,美國也不至於真對我們禁運,只是援助多少會附加一些條件。即便什麼條件也不附加,恰好那一年美國糧食也減産呢?2008年糧價上漲時,不少糧食出口國立即宣布禁止出口,人家首先要保證本國安定也是無可厚非的吧。
    如果中國要依賴糧食進口,那必然就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空軍,方能確保糧食安全。所謂確保,就是在糧食出口國減産時,我們也能把糧食運回國內,而置當地人於飢餓狀態。當年英國人就這麼幹過,著名的愛爾蘭大饑荒就是這麼産生的。右翼經濟學家的政策,其邏輯後果卻是愛國憤青們的武力夢想,世界就是這麼吊詭!當然,還有一條路,那就是接受某個強權的保護。但這也有個前提,即你的糧食需求不會嚴重衝擊國際供給。但很不幸,基於中國眾多的人口,這個前提是不存在的。
    對於糧食生産,有兩個常識我們需要了解。
    其一,在人類現有的技術能力下,每畝糧食的單産是有限的。茅老炮轟18億畝土地紅線有兩大理由,一條是説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增産了60%,而耕地卻在減少。但這何嘗是“鐵的事實説明耕地面積和糧食産量無關”?改革前,中國糧食單産低主要是大鍋飯造成的,改革後更多的只是恢復性增長。中國農業的水準在世界範圍內一直較高,提高單産的餘地並不大。
    其二,糧食生産是靠天吃飯的。即使發達如美國,機械、化肥、灌溉等要素十分完備,如果北美地區天氣不好,糧食也鐵定減産。
    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如果降到60%(日本的水準),就需要進口2億多噸糧食,而每年全球糧食交易量也就2億多噸。這種情況下,全球有沒有供應能力?萬一受氣候影響,世界各主要糧食出口國減産,我們是喝西北風,還是發動對外侵略?
    守紅線的一刀切政策確實缺少彈性,但畢竟現實中侵蝕耕地的力量太強大了,棄守的後果又太可怕。兩害相權取其輕,它也是中國政府目前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了。

  相關稿件
錢程廣:實現新增千億斤糧食規劃的有效途徑 2009-01-06
實現新增千億斤糧食規劃的有效途徑 2009-01-06
糧食危機日益嚴峻全球治理有待改善 2008-12-31
南京市將建設現代糧食物流中心 2008-12-15
逐年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 200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