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頭歲尾,人們紛紛在盤點一年得失,理財話題又熱了起來。2008年股市表現欠佳,帶累各個理財産品也賣相難看。正當此時,銀監會又公布了《銀行與信託公司業務合作指引》,對銀行和信託公司之間的理財等合作、風險管理做出了規範,要求銀行理財計劃推介中不得使用“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等表述。
如名昭示,預期收益率是一種“預期”,但計劃跑不過變化。理財産品設計部門多參考以往的收益數據,對未來趨勢做理論“預測”,即讓歷史告訴未來。預期收益率僅在理想情況下才能夠實現。當趨勢判斷錯誤,或是預期未得到實現時,這個預期收益率與實際可能差距很大,甚至背道而馳。
目前對股票市場投資的風險已有較充分的認識,“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觀點已深入人心。對於任何理財産品,投資者也要樹立“理財有風險”的投資理念。當前由於美國次貸導致的金融危機已擴散到實體經濟,致使國內很多銀行理財産品的投資收益表現欠佳,也引發了普通投資者和銀行之間的糾紛。國內市場亟待建立一個獨立的、權威的第三方對銀行服務和理財産品進行評級,給投資者選擇銀行和理財産品時提供參考。
截至11月底,銀行理財産品2008年發行5540款,其中,銀信合作類的信託理財産品佔據了半壁江山。銀信理財産品主要集中在三大投資領域:信貸資産、票據資産、證券市場。
挂鉤信貸資産的理財産品,由於背靠企業貸款,表現相對穩健,惹得投資者直接當成固定收益類産品看待。再加上理財産品結構大多較複雜,普通投資者難以理解。金融機構也往往以預期收益率為噱頭。預期收益率越高的産品,越吸引投資者的眼球。
貸款類理財産品依附於特定的市場條件,依賴於宏觀經濟形勢。市場走高時,一榮俱榮;一旦市場下跌,銀行信貸資産要經歷經濟周期的檢驗,信用風險加劇。此前眾多該類産品都有銀行做擔保,隨着銀行被禁止為融資性信託提供擔保,這意味着投資者少了一個保護傘,風險將有所增加。
事實上,理財産品的市場表現最終取決於産品的設計結構和對風險、收益的平衡取捨。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發行理財産品尤其需關注兩大操作風險:一是因內部流程問題導致的産品設計缺陷,或用於産品測試的數據信息和質量發生偏差,或未經充分測試的錯誤定價,這是導致聲譽風險的産品原因;二是因為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風險提示以及不恰當的營銷行為,即“將産品賣給了不該買的人”,這是導致聲譽風險的銷售原因。
只有當銀行很好地管控住這兩大操作風險,通過創新提高自己産品的收益率,才能踐行市場“買者自負”的原則,推動理財創新業務的順利發展。否則,銀行理財産品一旦因預期收益難以兌現而被“妖魔化”,則商業銀行苦心經營數年的理財市場,將遭受一次重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