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京報》報道,隨着金融危機的發展,外資紛紛撤離中國地産業。為了穩定房市,國務院近日首次提出“為房地産開發企業兼併重組提供融資和相關金融服務”。隨後,國辦發布《關於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第一次在中央政策層面提出要“合理調整房地産價格”。
過去的10年,被視為地産業的“黃金時代”,市場上存在數萬家公司,個個活得都不錯,整個行業雖然發生過萬科兼併浙江南都、路勁收購順馳這樣的大事件,但整體上缺乏大的區域性整合。地産公司們也分為“真正想做事”的公司和投機型公司兩類,前者致力於生産技術和管理的提升,依靠規模化、快速周轉産生利潤,後者則靠土地和房價自然上漲賺錢。後者的絕對多數導致住宅産業化、精裝修房這樣的行業規範化行為一直無法推進,想做住宅産業化的企業反倒成了孤獨的另類;而在本輪經濟下行周期中,後者也是在房價下降過程中一直呼籲“救市”的主體。
自從萬科王石發出“拐點論”以來,正如上述公司的分化一樣,房地産商內部也産生了分歧,一部分像萬科一樣光明正大地降價促銷,一部分認為絕對不能降價,在公開場合絕對不能唱衰,即使降了也不能説,只能做,目的是防止人們“買漲不買跌”。但事實上,一年多過去,我們看到房地産市場最有效促進成交量的,就是降價,剛性需求在人們認可的價格水平上得到釋放,萬科、保利、遠洋、中海等低價入市的公司佔盡了先機,王石稱萬科的市場佔有率在一年內上升了50%,遠洋收購了大連乾豪地産,行業的整合兼併實際上已經開始。
不可忽視的是,房地産價格調整過程中,伴隨着各種斷供、退房的糾紛,對此《意見》也提出,要合理引導地産商和消費者在法律層面解決,避免發生激烈衝突。這也給地産商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一年來,多少想降不能降的項目就是為了怕得罪前期業主,而遮遮掩掩地賣房。萬科因為公開堅持不退房,冒了品牌價值流失的風險,多次在公告中請求投資者諒解。
從長遠來看,《意見》將成為未來主導中國房地産業洗牌和變局的重要文件,此中開發信貸分類、破産重整程序、融資品種和途徑、與地方政府利益分配等等,都還要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