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3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等四部委通報了《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情況:截至本次徵求意見活動結束的時間12月12日24時,通過網絡、傳真、信件等方式反饋各類意見48643條。(昨日《新京報》)
從12月5日方案公布,短短的一週時間,居然能夠收到近5萬條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的確不易,説明民眾對成品油價稅費改革的參與熱情和異乎尋常的關注。就徵求意見的平均時間而言,也許創下了中國公共政策立法史上的新紀錄。更出人意料的是,主管部門在第一時間對這些意見進行分類匯總,並向社會進行通報。這些舉措所表現出來的對民意的尊重,無疑值得稱道。
民眾的參與熱情,一方面説明了民眾對改革的支持和期盼,但也從另一個層面説明了,公開徵求意見的改革方案本身亦有待改進之處。從四部委匯集的意見來看,民眾關注的焦點仍然集中在“價、稅、費”等核心問題上,這基本符合成品油價稅費改革的基本邏輯。比如,民眾認為,考慮到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回落的情況,應儘早降低國內成品油價格;對於政府還貸的二級公路的收費問題,提出對擬取消收費的站點的具體位置和名稱進行公示;對成品油價格中的所謂“合理的利潤”,應該明確核定,對特殊行業的補貼,要確保發放,避免被中間環節截留等。看來這些意見已經得到了重視。
同時,我們看到,在如上意見之外,還有一些意見也很有價值。比如,就成品油價格而言,民眾一方面期待價格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期待成品油價格在市場化機制方面邁出實質步伐,逐步放開政府對成品油價格的管制;從費改而言,政府還貸的二級公路要有一個取消的時間表;同時,應該把高速費和過橋費逐步納入改革的範疇。希望在&&的正式方案中,能夠看到這些民意的制度體現。
事實上,成品油價稅費改革從最初的燃油稅到後來變為增加消費稅,已遠非當初設計的燃油稅改革那麼簡單,而是涵蓋了所有的民眾,無論有車無車,都是本次成品油價改革的利益相關主體。在我國用油的群體裏,工業用油其實是大頭,佔50%以上,而交通用油僅僅佔20%以上。如果説汽油大多數用於交通的話,而柴油80%以上用於發電、農機、水利、機械等非用路行業。因此,成品油稅費改革的涉及面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初“費改稅”的群體。那麼,這一部分與本次改革利益相關的群體的意見也應該得到重視。
另外,由於時間較短,有些“民意”也許還在郵寄的路上,有些還在不斷通過別的途徑反映。希望有關部門不必恪守原定的截止時間,不要遺忘這些“路上的智慧”。
的確,作為中國壟斷領域改革的風向標之一,成品油價稅費改革通過“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在一定程度上對可能左右國家政策的利益集團形成了有效的對抗,為公共政策添加了程序正義。希望主管部門再接再厲,在短時間內對民眾的意見進行慎重取捨,充分體現對民意的尊重,並在制度上給予必要的回應,為未來類似的改革提供信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