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結構調整事關長遠發展
    2008-12-12    作者:高鶴君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了要把保經濟增長作為首要任務。在強調這一首要任務的同時,指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並具體要求“要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努力保持出口增長、增加進口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重要能源原材料。”
  這一提法掃除了社會中不少人的疑慮和擔心:大規模的政府投資會不會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影響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解決的經濟結構的調整?
  經濟結構調整一直是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長期問題。這個問題的癥結就是,儘管經過多年的努力,高消耗、高耗能、高投入的增長方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具體的表現就是,在産業結構中,第一、第二、第三産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産業的比重太低,在各個産業的內部,技術含量較低,創新不足,相當的部分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國際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中國的相關産業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這樣一种經濟結構造成的結果是,我們付出了大量的資源、能源、人力成本,但收益卻總是居於低端,同時由於高消耗、高耗能,使我們付出了大量的環境成本。
  如果説在國際經濟處於一種景氣狀態下、依靠國際市場的依託,我們這種增長方式還能夠獲得自己的成長空間的話,那麼在國際經濟陷入低迷時期,國際市場消費不振,傳統的生産方式就面臨巨大的挑戰。由於全球金融危機正在迅速地蔓延,這種蔓延逐漸影響到了産業界,影響到了消費者信心,同時也影響到了全球的消費。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原先假設性的挑戰就變成了現實性的挑戰。
  所以,要有效地應對這種挑戰,就需要我們根本轉變自己的增長方式。在提供産品上,我們在有效滿足國際需求的同時,必須大力滿足國內需求;在生産方式上,從高消耗、高耗能、高投入的生産方式轉向低消耗、高産出上。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的人均消費還很低,同時,在東部、中部、西部之間的發展上處於一個梯度發展的狀態。在各個産業的內部,要想形成有效的內生性創造力、最後形成整體的競爭力,就需要在管理創新、製造技術創新、服務技術創新等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最後才能有效地、根本地改變我們的經濟結構。這些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舞&,也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紛紛發表了對來年的經濟預測,基調都是比較悲觀。從實際的經濟表現來看,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世界主要經濟體不少出現了衰退的跡象,這些都提示中國經濟來年發展的國際環境非常嚴峻。這種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對於中國來説既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挑戰就是中國的經濟會遭遇到國際經濟減緩、甚至衰退的各種壓力,影響中國的經濟成長,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與國際經濟緊密相連;機遇就是中國有龐大的消費群體,有巨大的産業調整和産業提升的要求,這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內在的動力。在這一期間內,如果我們能夠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有效提高國內的消費水平,有效調整整體産業結構,有效地形成企業內生的創造力,有效地從低端産業鏈向高端産業鏈延伸,形成一批有管理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拓展能力的品牌企業,那麼,我們就會在更高的起點形成整體的競爭優勢,為未來的更強勁的增長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提醒我們,在大規模投資過程中,尤其是在地方熱情高漲的情況下,一定要有效避免以前政府主導投資的過程中出現的老問題,謀求地方利益沒有整體産業觀、市場觀的重復投資,為了片面發展而忽略技術進步和環境保護,為了追求GDP忽視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最終造成不少“項目建成之日就是企業停産之時”的現象,浪費寶貴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
  所以,在我們保增長加大投入的同時,切實做好經濟結構的調整事關中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相關稿件
解振華:金融危機對國內調整結構帶來機遇 2008-10-30
汽車産業要抓住機遇調整結構 2008-06-25
韓國:調整結構提升出口競爭力 200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