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也説“山寨”現象
    2008-12-05    如一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最近經常聽到“山寨”一詞,什麼山寨手機、山寨明星等等,上網查查,原來“山寨”主要是指模仿的東西,它們一般價錢比較便宜,但質量保障相對較低。
  “山寨”現象或文化,對不少人來講雖説還算是個新概念,可網絡對它的關注與議論卻已經不少。讚揚者説“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創新、群眾智慧的烙印。”反對者則認為“山寨版中出現了很多偽劣産品,雖然價格便宜,但終究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更有人提醒“山寨現象對經濟、文化造成的衝擊不可回避。”
  無論“山寨”現象是好是壞,“山寨”地盤正在急速擴張卻是不容忽視的現實。有報道説,現在不僅有山寨手機、山寨相機、山寨電視、山寨化粧品、山寨地板等各種消費品,甚至還出現了山寨網站、山寨明星、山寨電影等等,可見對於“山寨”現象,儘管目前社會認識存在很大分歧,但從市場角度看,其生存卻並不缺乏足夠的土壤。
  在如今這個處處講究上品牌上檔次的時代,買一部手機起碼上千元,一個筆記本電腦近萬元,一瓶化粧品幾百元,即使周末想與朋友到電影院看一場所謂的大片,兜裏沒有幾張大票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面對諸如此類的麻煩,腰纏萬貫的“大款”們眉頭都不會皺一下,可那些剛走出大學校門不久,每月才掙一兩千塊錢的年輕人就不得不權衡一下自己的經濟實力了。既喜歡追趕時髦,又必須少花錢,“山寨”版産品自然成為他們的消費選擇。其實不光是小青年,眼下一般工薪階層走進品牌林立、價格不菲的大商場,都免不了有一種忐忑不安的心理。“山寨”版産品也許質量不盡如人意,有些甚至存在侵權嫌疑,但價格一般都在普通收入人群所能接受的範圍之內。正如一些評論所説的那樣,“山寨”現象更多的代表了“草根”的消費需求。
  對模仿産品,國人其實並不陌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沿海溫州、石獅一帶就以倣造名牌運動鞋、牛仔褲聞名海內外,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河北白溝也曾因倣造品牌箱包而名噪一時。客觀地説,這些模仿産品的涌現,與當時的市場經濟尚處在萌芽階段有密切關係,在那個商品比較貧乏的年代,大量廉價倣造商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滿足普通百姓消費需要的作用,並且為不少初創的鄉鎮企業積攢了“第一桶金”。不過那時的模仿水平比較低下,産品質量更無保證,給消費者留下的印象一般不太好,所以多數模仿産品都如曇花一現,很快不見了蹤影。
  眼下“山寨”産品大有方興未艾之勢,折射出我國消費市場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即廣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亟待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市場。改革開放30多年,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確有了明顯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真正夠得上富裕階層的僅是一小部分,多數人的消費也就剛剛步入小康水平,有相當部分的低收入和農村人口,甚至溫飽尚不能完全得到保證。但是另一方面,適合普通老百姓消費的中低檔商品或場所卻越來越少,城市不斷改造翻新,商場一個比一個豪華,在購物環境明顯改善的同時,商品價格也水漲船高,動輒成千上萬,怎能不叫兜裏剛有幾個錢的百姓望洋興嘆?更何況,所謂的小康水平,還沒算上看病、子女讀書、養老等等後顧之憂。
  如果説,以賺取利潤為經營目的的企業,嫌貧愛富,眼睛只盯着少數有錢沒處花的大款們轉,是他們的本性使然,那麼作為統籌一切的政府部門,一邊提倡老百姓都把銀行存款拿出來消費,以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另一邊卻在不少方面無視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和現實消費能力,將消費門檻&的如此之高,讓老百姓怎麼敢隨意消費,擴大內需又如何才能落到實處?所以對“山寨”産品的走俏,有關部門不能光看到現象,更應該舉一反三,琢磨一下其興起的背景原因。

  相關稿件
[隨筆]白領與池魚 2008-11-28
[隨筆]綿羊換斧頭 2008-11-21
[隨筆]病去如抽絲 2008-11-14
[隨筆]想起馬克思 2008-10-31
[隨筆]從德國麵包到食品安全 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