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市中高度關注民企
    2008-10-30    楊於澤    來源:長江日報
    全球忙救市,我國也&&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維護國內金融、資本市場穩定,防止房市大幅波動。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核準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對確保經濟增長是必要的,但如何把執行積極財政政策與堅持經濟市場化取向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大問題。
    有人誇大了中國與歐美“救市”的相同點。國際上有人説,美國在轉向“社會主義”,歐洲的“社會主義”成份將佔更大比重。又有人説,中國將“再社會主義化”。出現在大眾傳媒上的此類言論,極易誤導公眾。聽到“社會主義”這樣的詞彙,人們很容易想到國有經濟,想到政府直接從事經濟活動,而“再社會主義化”中的一個“再”,給人印像是搞市場經濟似乎是一段彎路。
    其實,同是救市,中國與歐美有很大不同。歐美救市,是政府向銀行系統注資,政府除了適當干預金融,仍處於經濟活動之外。在我國,由於歐美市場需求減少,導致出口增長放緩,影響增長目標。為此,除放鬆信貸,主要是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用財政資金在基礎設施、基礎性産業領域進行投資,拉動市場需求。
    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基礎性産業仍欠發達,國家選擇全球性救市之機,加大相關領域力度,可謂恰逢其時。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我國經濟增長出現明顯回落。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此後數年,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5至2個百分點,幫助中國經濟戰勝內外考驗,於2002年再次邁入經濟持續擴張的景氣周期。
    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同於歐美的“政府干預”,它表現為政府的直接投資。我們既要看到它拉動增長的一面,也應關注其可能的弊端。直接的政府投資,轉化為巨大的國有資産,將提高國資在社會總資産中的比重。由於貨幣供應量總是有限的,用於政府投資項目多,用於民間投資可能就會少。政府的投入,往往轉化為對國有控股企業的直接投資,從而抬高競爭的市場准入門檻。
    國退民進,國資退出競爭性産業領域,是我國市場化改革取向中一條基本原則。原因是,民企的市場效率高於國企,民資的市場效率高於國資。我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往往是民企和民資發達的地區。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長遠看,主要取決於民企、民資的發展壯大。近期沿海一些民企面臨的困境,是值得高度重視的信號。
    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促內需,保增長”。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促內需,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政府還可以把財政投入到教育、醫療衞生和社會保障領域,解除民眾消費的後顧之憂。在這方面,社會呼聲高,政府欠賬多,應做而可做的事情不少。
    同時,政府還可以變直接投資為産業規劃與項目引導,採取政府補貼或擔保貸款的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剛剛去世的民族企業家王永慶,當初就是利用銀行貸款,接手當局規劃的産業項目,成為一方經濟巨擘。像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培育不出一批世界級企業家,成長不出一批世界500強民企,是説不過去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