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市場自由與金融監管的平衡點
    2008-10-29    作者: 馬紅漫    來源:廣州日報

  市場自由不等於肆意放任,金融監管不等於扼殺創新。美國次貸危機演繹至今,對於市場參與各方而言,這才是目前能夠得出的最重要結論。

  事實上,有關市場自由與外部監管的話題,始終是市場經濟發展長期以來的一道難題。此次美國次貸危機把前者的風險演繹到了極致:投資銀行通過眼花繚亂的“創新”技術,把信用度極低的房地産市場産品,變成了看起來收益誘人的金融産品。次貸産品所打造的光環有兩個前提,一是房地産價格只能上漲不能下跌,二是利率始終保持在低水平上。然而經濟周期永遠是上下波動的,當價格飆升到了非理性時,房價的下跌就是必然的。
  有觀點認為,精於産品設計的投資銀行,憑藉所謂的金融創新讓監管職能根本無法到位。因為即便是金融業內資深人士,甚至是産品創新者自己都無法讀懂産品。由此,那些高高在上的監管者,又如何去監督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呢?
  筆者認為,這種看法並不全面。事實上,美國房地産和金融産品的繁榮恰恰源於顯而易見的監管缺位,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低信用貸款産品的融資結構設計:前三年低信用貸款買房者可以享受幾乎是免息的超低利率,而三年後利率猛然間大幅提高。如此的金融産品設計,固然能夠吸引大量沒有購房能力的人買房,但同時已註定了三年後,也就是如今全球金融市場的崩盤。對於這一點,只要監管部門能夠稍作縝密分析就可以看透其中的奧秘。可見,並非監管者不能,而是監管者無為。
  次貸危機所提示的真正絕妙之處並不在於監管部門是否全能,而在於如何把控市場與監管之間的矛盾平衡。市場經濟演繹至今,圍繞這一問題每次嬗變的意義都不僅在於市場本身,甚至都意味着經濟理論界的歷史性巨大變化。
  市場經濟初創伊始,社會化大生産與自由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發生,並最終催生了凱恩斯主義的市場干預理論。凱氏理論認為,政府調控部門能夠通過逆經濟周期而動的政策,實現削峰填谷的市場效果。這一理論思路清晰,但落實起來卻難上加難。何謂峰?何謂谷?如何相機抉擇卻不失時機?這些疑問始終困擾着凱氏理論的追隨者。凱恩斯之後,弗裏德曼的貨幣理論大行其道,該理論放棄了政府的干預衝動,僅僅要求貨幣當局保持適當的貨幣供給增速即可萬事大吉。
  單純盯住貨幣供給總量的貨幣政策簡單易行,卻容易被市場所蒙蔽。試問,當下眼花繚亂的金融産品創新究竟人為地創造出多少貨幣,這些貨幣是否在央行的財務報表中有所體現呢?不久前,美國國會幾經辯論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政策方案。表面看來,這一規模已是相當龐大了,但是有誰知道,美國涉嫌風險的金融産品相加,總規模在數百萬億美元之上,與之相比,救市資金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金融創新和市場自由的迷幻之處正在於此:過於嚴厲的監管只會造成過度干預,而放任其自由發揮必然會造成巨大的市場傷害。從凱恩斯到弗裏德曼,次貸危機演繹了一個新的輪迴。如何求解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未來市場經濟發展的新歷史性看點。

  相關稿件
郵政法修訂 嚴格快遞市場准入 2008-10-29
上海:家居裝飾材料市場存有四大頑症 2008-10-29
法國汽車製造商大幅度減産來應對市場萎縮 2008-10-29
馬丁•文德恩:明年汽車市場將“極端困難” 2008-10-29
國內鋼材市場恐慌狀態有所減輕 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