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全球都在聲討華爾街,美國政府似乎也在有意往這個方向上引,“華爾街喝醉了”,布什一語道破天機,危機的罪魁禍首是華爾街的貪婪、毫無節制的金融創新、松馳的金融監管。如此,美國政府的責任,美元的責任被輕輕推到了一邊。 美國人不儲蓄,利用美元霸權長期搞擴張性財政、借貸消費,全球經濟失衡無以復加之後,終於釀成惡果。但是往深裏問,美國消費主導模式為什麼可以無限膨脹,直至把全球經濟拖至動蕩?美元為什麼能無限超發,時間跨度五六年,達至天量?是誰在吸收那麼多貨幣? 坦率地講,美國之外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體不斷吸收的話,美國人不斷發貨幣的後果,早就是國內的通貨膨脹。很顯然,最近五六年是全球經濟史上最美好的時光,高增長幾乎沒有通脹,沒有通脹,格林斯潘不斷減息、松貨幣當然就是最好的政策選擇。那為什麼沒有通脹?是因為有龐大的經濟體在不斷吸收貨幣,中國首當其衝。 在中國,由於各級政府掌握了經濟增長所需的幾乎全部要素和資源,所以,只要他們願意,在理論上就可以通過將要素及資源價格降至最低在世界範圍內吸引最多貨幣。
隨着2001年中國加入WTO,這樣一個經濟體一下子被整體拋向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所引發全球資本、要素乃至産業鏈的移動註定是空前的。我們在歷史上找不到這麼龐大的經濟體,製造業如此擴張。在扭曲價格體系下,企業的産能擴張一直被推到邊界上才告暫停。 全球化要素移動和中國的補貼,客觀上降低了全球製造業的生産成本,於是供給被推上去了,産品價格自然漲不起來。從宏觀上看,這種政府主導經濟模式必然導致非常高的儲蓄率,成為今天中國很多宏觀難題的根源(消費不振、高順差、本幣升值、流動性氾濫、資産泡沫、通貨膨脹失控等等),因為要素報酬的分配是不斷向着政府、企業移動,而不是居民部門。政府消費傾向很低,企業基本不消費,所以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嚮往下走,儲蓄率不斷升高。 儲蓄率不斷走高,當然有人口結構非穩態變化的因素,所謂人口紅利,據測算,中國主要儲蓄人口的比例可能要到2015年才能達到高峰,隨後開始下降,這成為推動中國儲蓄率不斷攀高的趨勢性因素。但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誰在做儲蓄? 居民部門的儲蓄率基本沒有太大波動,但其在整個儲蓄中所佔份額,卻從1992年的52.3%降到2005年的32%,也就是説,中國儲蓄率增加的部分基本上被政府和企業部門做掉了。這或許是中國內需消費遲遲起不來,而越來越滑向出口導向和投資拉動的真正密碼。 儲蓄升高,政府和企業拿了錢幹什麼?只能做投資,形成産能,國內消費不了,就只能賣到國外去,形成順差。儲蓄率高,資金機會成本就變得非常低廉,這使得企業傾向於投資資本密集的産業,採用更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其結果自然是這些行業勞動生産率的大大提高,但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根本不需要很多勞動力。因此,生産率的飛速提高無法同步轉化為勞動收入的提高,也就難以轉化為消費和購買力的提高,反過來又進一步推高儲蓄,居民儲蓄所佔份額進一步萎縮。周而復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跨了,這個循環徹底完蛋。通過企業大量倒閉、産能大量清洗,政府債務不斷上升,來消滅高儲蓄,恢復平衡,整個國家財富將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所以説到底,還是高儲蓄問題令中國難以有效擺脫這場全球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