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創造一個名牌不容易,毀掉一個名牌只是一夜間的事情。名牌奶粉三鹿正上演着這樣一場悲劇。 有消息説,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以後,三鹿已經名存實亡,極有可能成為另外一家牛奶企業三元公司的並購對象。如果猜測成真,三鹿這個號稱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牛奶品牌,將永遠在人們視線裏消失。退一步説,即使現在不被並購,整頓結束後僥倖恢復生産,哪個消費者還敢讓自己的孩子再沾三鹿奶粉,沒有了市場,三鹿品牌如何繼續生存? 毒奶粉的確可恨,可是一個曾經廣受市場歡迎、獲得過無數榮譽、有過輝煌業績的國産名牌,就這樣轟然倒下,又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特別在昔日國産名牌一個個被不是被市場淘汰就是被外資兼併,國産品牌市場份額明顯減少的情況下,三鹿卻以自我毀滅的形式被迫退出市場舞&,更加深了我們對國産品牌前途命運的擔憂。 剖析三鹿奶粉事件,當然很想知道究竟是三鹿偶然倒楣,不幸在“陰溝裏翻船”,還是事出有因,背後隱藏着遲早出事的必然因素。翻閱有關三鹿的資料,發現有些內容頗值得引起注意。比如一份介紹三鹿光榮史的報道説;僅在今年,三鹿就分別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30年改變中國人生活的中國品牌”等獎項。截至2007年,三鹿奶粉以18.26%的市場份額在奶粉領域繼續領跑,三鹿奶粉産銷量已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位,兩次當選中國標誌性品牌。而另外一份資料卻披露,早在2004和2005年,南寧、廣州、三亞以及甘肅等一些地方的質監和工商部門就先後查出三鹿嬰兒奶粉有不合格問題,並予以曝光。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三鹿事件並非無蹤跡可尋。也許三鹿認為,與他們獲得的榮譽和成就相比,一些産品在質量上的瑕疵不足為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事情,根本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所以,在奶粉事件曝光之前,三鹿依然過着高枕無憂、太平無事的日子,不知道危機正在迅速臨近,需要考慮的似乎只是如何擴大生産規模,盡快佔領更多的市場,牢固維持三鹿國內産銷量頭把交椅的位子。 想想在剛剛過去的夏天,包括三鹿在內的幾大國産奶製品“寡頭”為爭奪市場大打促銷戰,什麼降價、贈送、搭售禮品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無所不用,不明所以的消費者還真以為廠家在搞利益回饋,絕不會料到每天為保健而必喝的牛奶裏竟然含有致命毒素。 質量是企業生命,應該是最普通最基本的常識,然而在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下,重規模效益而忽視質量成為不少企業的成長之路。由此可見,三鹿的毀滅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令人憂慮的是,三鹿的問題在國産品牌中絕非孤立存在,與三鹿並駕齊驅的蒙牛、伊利、光明等深為消費者信賴的知名品牌,其部分産品也被查出含有三聚氫胺成分。儘管後三位企業的産品質量問題沒三鹿嚴重,但經此一役,消費者對它們的信賴程度肯定大打折扣。正如專家所言:在此次三聚氰胺事件中,名列前茅的三大品牌全體淪陷,而四百餘家小公司反而保持清白,這表明,即使那些大品牌管理層不是昧着良心蓄意為之,他們那種藉以急速擴張的超女式營銷也給管理體系留下了巨大的後患。 河北省代省長胡春華在分析三鹿事件時指出,一個50多年的企業,30多年培養起來的品牌毀於一旦,三鹿教訓深刻。三鹿悲劇是企業的悲劇,國産品牌的悲劇,但造成此類悲劇不時出現的推手應該是急功近利式的經濟增長模式。是GDP的大比拼,迫使企業不斷奔向新目標、跨越新&階,哪有功夫好好坐下來,認真回味一下自己走過的歷程,仔細找找企業存在的漏洞。 對三鹿奶粉事件,責備和處罰企業的確很有必要,讓他們永遠汲取事故教訓,真正把抓質量落到實處。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粗放式增長模式不改變,産品質量問題就會像水中葫蘆一樣,按倒這頭起來那頭。回顧一下,近年産品質量問題出得着實不算少了,單是嬰兒奶粉就造成了多少“大頭娃娃”,每次故事的發生,在讓消費者深受其害的同時,也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甚至毀滅性打擊。而這些名牌企業都是一方經濟的支柱産業,與相關原料、銷售等行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一家出事情,大家都跟着倒楣。有報道稱,奶粉事件出來後,不少奶農陷入困境。牛奶沒人收購,養牛成了負擔,甚至被迫殺牛。盲目擴張的後果不僅毀了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名牌企業,也不可避免地讓整體經濟受到損害。因此,名牌三鹿毀滅的教訓應該給各方面都上了一課,更為其他國産品牌敲響警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