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10月8日晚宣布,從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從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同時國務院宣布,從10月9日起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同樣在10月8日,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等六大央行聯手宣布降息50個基點,以緩解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而在之前一天,澳大利亞央行宣布降息100個基點。不能看出,中國央行與全球央行聯手降息的同步性很強,這可能標誌着各國政府聯手應對次貸危機的開端,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與9月份的調低存款準備金與降息相比,這次央行通過降息來刺激內需的意圖非常明顯。9月份央行降息時,雷曼兄弟剛剛破産倒閉,市場並未預期到金融危機會迅速滑入另一個深淵。因此當時央行降息舉措的結構性調整特點很強,包括並未下調規模最大的六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準備金、並未下調存款利率等。而這次降息的“一刀切”特徵表明,央行對宏觀經濟的看法可能發生了重要轉變。 在過去一個月內,美國次貸危機不斷升級。華爾街五大投行集體消失、AIG被政府接管、華盛頓互惠銀行被收購。此外,次貸危機完全蔓延至歐洲金融市場,英國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布拉德福德—賓利銀行;比利時的富通銀行;德國的許珀不動産銀行紛紛被政府救助或接管。美國與歐洲的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均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次貸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影響最大的是出口。如果僅僅是美國外需下降,中國出口行業還有喘息之機。但如果作為中國最大兩家出口市場的歐盟與美國同時出現衰退,則中國出口行業的前景就十分黯淡。從目前來看,無論中國政府&&何種支持出口的政策,出口絕對額的下降都不可避免。 在外需不可依賴的前提下,為保持中國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就必須刺激內需。本次央行的降息政策、財政部的削減利息稅政策,都是中國政府刺激內需的第一步。如果次貸危機繼續深化、中國投資與出口的增速進一步下滑,中國政府將會陸續&&更大力度的財政貨幣政策。 然而,中國政府在短期內通過刺激內需來防止經濟增長下滑的空間非常有限,除非&&大規模刺激房地産投資的政策,但&&這種政策的後果是非常危險的。內需的兩大支柱是消費與投資。一方面,由於居民是根據對未來收入與支出的預期來決定當前消費的,在國內外經濟增長前景低迷的情況下,消費增長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由於目前國內房地産市場尚處於剛開始擠壓價格泡沫的階段,購房者觀望情緒強烈,房地産新開工數量急劇下降。如果佔中國固定資産投資四分之一的房地産投資短期內難以提振,投資要繼續保持前幾年的強勁增長就變得非常困難。此外,由於前些年在基礎建設方面的大量投資,導致在某些地區的基礎建設領域已經出現明顯的投資過度利用不足,通過基建來擴大投資的餘地也並不大。 雖然本次央行降息具有相當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目前還不到&&大規模財政貨幣刺激方案的時候。通貨膨脹的壓力並未完全消除,目前PPI與GDP縮減指數等還處於高位,名義GDP增長率依然高於潛在增長率。如果貿然&&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大幅削減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及人民幣存貸款領域,特別是如果迅速放鬆針對房地産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則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重新返回到10%甚至11%以上,但是我們不得不付出通脹捲土重來、股市、房市價格泡沫重新被吹大,熱錢加速流入,之前的宏觀調控功虧一簣的危險。 目前中國政府應該利用次貸危機提供的外部壓力,加速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構築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包括放鬆對要素市場的價格管制,讓國內外油價完全接軌;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等。財政政策的運用要兼顧刺激增長與結構調整,例如可以加大對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的公共支出。在中國宏觀經濟並未出現顯著下滑的跡象之前,應避免實施過於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