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有賴於監管制度的根本變革
    2008-09-19    北京 馬龍生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務院組織對全國所有的嬰幼兒奶粉生産企業進行了以三聚氰胺為重點的專項檢查。檢查結果表明,全國共有175家嬰幼兒奶粉生産企業,在這之前已經停止生産嬰幼兒奶粉的企業有66家。我們對其餘的109家産品生産企業的491批次嬰幼兒奶粉進行了檢驗,其中22家企業69批次檢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佔這些企業的20.18%,佔總批次的14.05%。(新華網9月17日報道)

  儘管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強調,不是所有批次産品都被檢出三聚氰胺,許多企業被抽檢的産品有幾十個批次,有問題的只有幾個批次,因而得出“大多數企業生産的奶粉是安全的”結論。但是無論如何,這樣的比重與知名品牌應有地位,還是在人們心中産生了不小的反差。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人們不能不問:如果沒有這次檢查,消費者是不是就要糊裏糊塗地受害一輩子了?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我們到底應該在“有漏洞”與“無漏洞”的前提下來考慮問題?還是應該停留在“大多數”與“極少數”這樣的概念上?畢竟,“問題産品”的比率再低,也暴露了企業質量控制體系的不健全。而只要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産品質量就只能建立在“良心”與“運氣”上,産品符合質量要求是相對的,不符合質量要求反而是絕對的。
  應該看到,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不全是一個科學的問題,更多地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安全標準低,監管不到位,打擊力度小,摻雜使假者犯罪成本過低;在執法方面,監管部門多,責任邊界不清:工商部門只管生産經營資格;農業部門只管原始農産品的生産安全;商務部門只管流通環節;質監部門只負責食品生産中出現的質量標準問題……而現實中的食品問題,卻很多時候是幾種情況同時出現並糾纏在一起,如果沒有高層的協調,各執法部門同步執法大多不可能,主動溝通也不是其法定義務。
  商家不知廠家是如何生産的,廠家不知原料是在什麼環境下生長的……以食品産業鏈特點及眼下監管現狀等綜合來看,如果不將食品安全放在一個更大的系統中統籌治理,建立全程統一、快速高效的監控體系,“良心食品”就只能永遠陪伴我們了。因此,我以為目前應該重新配置公共服務資源,盡快成立網絡化的國家食品安全總局,從田間到餐桌,把食品安全從原材輔料、生産加工、流通環節全部統一納入監管體系之中。在體制上,該局應由國務院垂直領導,不受地方利益制約;在工作模式上,要處處體現“統一”——統一食品執業登記,統一食品商標註冊,統一食品行業標準,統一安排抽查檢測,統一執法或向司法機構移交嚴重案情。這樣,既解決出了問題“板子打誰”的問題,也能夠使監管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當然,這樣的系列化改制是一項重大創新,需要一個研討、論證以及民主化過程。現在百姓最需要的,是政府能以積極的態度,加快這個過程,而不是年復一年地滿足於“大多數奶粉是安全的”。

  相關稿件
北京奧運期間食品安全實現“零事故” 2008-09-04
國家工商總局:確保中秋國慶兩節食品安全 2008-09-03
“北京奧運食品安全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 2008-08-22
江蘇江都食品安全監管用上“放心通” 2008-07-09
食品安全標準應該“就高不就低” 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