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房地産市場正陷入大蕭條後最嚴重的下滑,由於“兩美”在房地産信貸市場中的作用,他們的危機令市場陷入了一個怪圈:投資者對於“兩美”的擔憂推高了他們的融資成本,導致信貸成本的提升,對房地産市場造成新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反過來令市場對於“兩美”更加擔憂。從目前而言,只有政府可以打破這個怪圈,而行動則是越早越好。而事實上,美國財政部的行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機構債券(資訊,行情)收益率與國債收益率的利差正在縮減。
據悉,來自於其他國家的壓力,也可能是促成美國財政部最終接手“兩美”的原因。外國央行一直是美國機構債券的主要投資者,當“兩美”陷入危機以來,他們的信心正在動搖。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國外投資者在截至9月3日的一週,便減持了97.5億美元的機構債券,為連續第七周減持。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NicholasLardy&&,國外央行巨量的機構債券頭寸也是促使美國財政部進行改革的重要推動力。 雖然最終美國政府接手了“兩美”,不過我們卻注意到,外國政府似乎並沒有公開給美國政府施加什麼壓力,在美國市場上也沒有大聲要求美國政府來保護債權人利益,這與以前新興市場國家發生金融危機時的美國政府態度截然相反。 安邦特約經濟學家鐘偉在內部研究討論中就指出,11年前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時,東亞各國在發達國家政府要求下,被迫大幅提高利率,並被強制承擔穩定本幣匯率的義務。不過,這次誕生於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次貸危機中,美聯儲卻不斷降息,並放任美元大幅貶值。自去年8月發生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就在短短幾個月之內,連續數次大幅降息,從5.25%直落到2%,下降達325個基點。 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東亞各國被迫任由本國金融機構形成倒閉風潮,類似馬來西亞建立資産管理公司接手金融機構的做法,都遭遇到很大非議。然而在這次的次貸危機中,美聯儲對金融機構的救助卻十分積極,用政府信用強有力地部分取代和穩定了市場信用。近日“兩美”發生危機後,由美國財政部接管,也是用政府信用來穩定市場信用的典型代表。 另外,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東亞還被迫要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而現在的美國則不斷地從國際市場,從政府財政中攫取流動性來緩解危機,美國財政部是否應該緊縮財政根本就沒有被提起過。 這些對比告訴了我們一個值得引起高度關注的現象,即在以前發生的各種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危機中,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拉美的金融危機,美國都強調要保護國際債權人的利益,但是這次次貸危機中,美國對次貸的國際債權人應該承擔怎樣的義務卻只字不提。而新興市場發生金融危機之後的惡果,要不就是自己的經濟癱瘓數年時間,要不就是被迫把自己的銀行出售,以換取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但這次美國應對次貸危機採取了與原先新興市場金融危機中完全不同的做法,在遭遇了如此之大的資産價格泡沫危機之後,美國的實體經濟仍然有1.4%左右的增長而沒有陷入衰退,莫非當初就是有意“陷害”? 觀察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以來,華爾街和白宮所採取的政策,再比較東南亞金融危機時,IMF給東亞各國開出的措施,兩者幾乎是背道而馳的。美國如今的做法值得我們汲取經驗和教訓。而從保護自己債權人利益的角度而言,我們完全應該學習美國當初在新興市場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做法,呼籲他們採取更大力度保護債權,使其對美元匯率和美元資産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採取更多的類似接手“兩美”的措施,而不是轉嫁次貸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