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口可樂全資附屬公司以約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的消息發布後,先是有網民“保護民族品牌”的強烈呼籲,接着是一些企業準備聯名上書商務部反對此次收購,擔心合併後的可口可樂和匯源果汁將壟斷一半以上的飲品渠道,其他企業基本沒有生存空間。(昨日《北京晨報》)
由於對跨國收購了解的局限,一些網民對“民族品牌被鯨吞”的不滿和同類企業對壟斷的擔憂,都是很正常的。相對於英國人的勞斯萊斯和美國人的克萊斯勒,雖然匯源果汁遠未達到“國家的驕傲、民族的結晶”的程度,但其出售的消息發布後仍讓大家牽腸挂肚,議論不休,甚至近80%的網民不高興匯源出售,即使是業主朱新禮也在批評網民氣量太小。
10年前,兩起跨國並購案曾在英美兩國引起軒然大波。1998年,陷入困境多年的勞斯萊斯汽車公司,決定以“出售”來解決危機,德國的寶馬和大眾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英國人不忍“英國的尊貴”就這麼轉手給德國,勞斯萊斯發動機可是在打敗法西斯中戰果輝煌,現在怎麼能容忍被德國人收攬而去?説是這麼説,但沒有英國企業能出比德國企業高的價格來搶購。勞斯萊斯公司最終被大眾和寶馬瓜分,幾年後,寶馬公司産出的新一代勞斯萊斯轎車,價值更高,很多勞斯萊斯昔日的尊榮並未改變,而且仍在英國生産。
英國人由此認識到,在全球化時代,企業的分分合合無需承載歷史包袱。等到後來具有百年歷史、有英國汽車工業“教父”之稱的羅孚公司(Rover)出售給中國企業時,英國人就不再呼籲什麼了,而是期望盡快易主,保證工廠正常運轉。
克萊斯勒承載着“美國汽車業的驕傲”的盛譽,1998年被德國戴姆勒 奔馳汽車公司以38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後,美國人也有“出賣了美國的尊嚴”之説。但商業活動畢竟是追求利潤和效益的,況且“江山易主,品牌猶在”,克萊斯勒汽車並不因為業主更換而從美國消失。美、德兩家公司以轉股方式合併後,公司取名為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民怨為此平息。
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走向深入的今天,實在無需大驚小怪。商業活動就按商業規律進行好了,“民族品牌”無需成為人們的精神包袱。況且,飲料是日常生活用品,無關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世界上有很多幾百歲的大學,但沒有多少上百年的産品。只要消費者依然能喝上“匯源”,喝上質量更好的果汁,真可以不管誰是“東家”。
在設想的替代方案中,聯名上書的企業提出,應當將匯源果汁的品牌、凈資産等分拆拍賣,由國內企業參與競拍。用反壟斷的名義來肢解一個品牌,本身是壟斷行為。根據《反壟斷法》,具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聯合抵制交易,是要禁止的。因此一些同行業的企業準備聯名上書商務部反對此次收購,反倒有些壟斷嫌疑。同樣,要是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後,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即“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以上,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採購市場,控制行業商品價格,限制同行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産品,則是應該依法反對的,但現在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風塵未落,似乎還談不上反壟斷。對於這宗收購案,需要監督的是收購後企業的表現,看有無壟斷傾向。
現在來看,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符合商業規律,同樣也應該考慮大眾對“匯源”品牌的厚愛之情。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後的新公司命名需要下工夫,像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索尼愛立信移動通訊公司一樣,最好能體現兩個品牌的價值,不僅要有“匯源”産品,還應該有匯源公司———就叫“可口可樂匯源公司”,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