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交換債難改弱市格局
    2008-09-08    作者:張煒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上周五的上證指數跌破2245點,管理層隨即&&《上市公司股東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資訊,行情)的規定(徵求意見稿)》,希望通過緩解大小非的資金困境,來給市場上的“大小非恐懼症”解壓。此舉被媒體稱之為“證監會連夜救市”,但其救市效果未必樂觀。

  所謂可交換公司債券,是由上市公司股東發行的債券品種,賦予債券投資人在一定期限內有權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將債券轉換成發行人所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票。從理想的角度來看,以前大小非因為缺錢而被迫減持,如今多了一個融資工具,大小非的賣出意願會減弱,可利用該工具進行股票市值管理。然而,大小非未必順着這一思路走。
  對於大小非的禍害,投資者一致公認,小非為最。而此次可交換公司債券的政策,更適用於大非而不是小非。按照證監會的説法,“發債主體限於有一定規模和資質的公司,有利於防範部分不規範的小型公司發債的風險”。這意味着那些持股數量不多的小非,不會受到該政策的影響,該減持兌現的還是一切照舊。
  那麼,大非們又願意發債嗎?應該説,作為一種融資手段,對大非有一定吸引力。從融資成本上來看,發行利率一般會大幅低於普通公司債券的利率或者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發行人可以節約大筆利息支出。然而,不確定因素不是沒有。其一,若發債的是那些本來就沒有減持意向的大股東,也就談不上緩解減持壓力。其二,有減持意向的大非未必認為發債划算,有的股東屬於退出目的,選擇發債容易留下“後遺症”。一方面,發債須支付利息,那些持套現退出目的的股東不一定接受;另一方面,可交換公司債券的交換只是一種選擇,類似於投資者熟悉的可轉換公司債券,要是債券持有者不願意轉股,債券發行者等於白忙一場,支付了利息卻未達到減持的目的。
  從鼓勵大股東增持,到引導大小非發行可交換債,管理層意在通過這些創新來治療市場上的“大小非恐懼症”。此次《徵求意見稿》發布的同時,證監會公布一組數據顯示,大小非解禁洪峰的8月份並沒有出現減持潮,當月通過二級市場和大宗交易系統減持的大小非為4.8億股,比7月份減少43%。可這些數據未減輕投資者的擔憂預期,上證指數跌破2245點,被普遍認為的元兇之一是大小非。可交換債的即將亮相,若只是像之前上市公司宣布大股東增持及大股東延長持股那樣的“星星之火”,又對抵禦大小非之患能産生多少作用?有網絡調查顯示,58%認為這不是一項實質性利好,投票認為“是”與“説不清”的分別佔26%、16%。
  顯然,管理層的大小非緩解之道,與股市大跌後的投資者預期存在很大差距。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上周五發布的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竟然出現了給小非持股鎖定期松綁的爭議。按原有規定,上市公司IPO前12個月內的新增股份鎖定期為36個月,而新的規則卻改為了12個月。這樣的變動,很可能導致新的小非突擊涌現。雖然這只是在IPO前12個月增資擴股的公司中才會遇到,但其給市場發出了不良信號。很多投資者認為,上周五2245點的失守,不僅因為隔夜美股大跌,而且由於新小非鎖定期縮短的“突襲”。
  一邊是市場呼籲對大小非開徵暴利稅,且實施分離交易;另一邊是管理層強調不會違背股改形成的契約,以創新的市場化手段對大小非減持進行疏導。夾在其中的股指勢必備受煎熬,靠可交換債券的創新未必能扭轉當前的弱市格局。

  相關稿件
關於可交換公司債券的三點建議 2008-09-08
可交換債券繼續後延大小非衝擊 2008-09-08
低風險偏好理財者可考慮電子式儲蓄國債 2008-09-08
海富通穩健添利債券基金將發行 2008-09-08
專家:中長期閒置資金宜配置部分債券基金 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