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國家藥監局“三定”方案正式對外公布,一個引人注意的看點是,保健品審批和監管統一到了該部門。專家分析,因為按去年頒發的保健品命名規定,産品名稱上不能出現“人體器官”,“可能‘腦白金’這類産品都要換名稱了。”
(9月4日《21世紀經濟報道》)
依照現行規定,儘管國家藥監局是司職保健品審批的職能部門,但由於衞生行政部門具有保健品監管職能,既然生孩子的不負責養,管孩子的又不是孩子的親娘。於是,保健品市場出現管理真空:藥監部門認為“我沒批准,不歸我管”,而衞生部門則認為“不是行政許可,與我無關”,也就並不奇怪了。正所謂“三個和尚沒水吃”,多頭的管理,最終成為“三不管”地帶。不過,這樣的情形如今有望得到改觀,保健品審批與監管的職能如今統一由國家藥監局承擔,生孩子也要管孩子,管孩子的就是生孩子的,職能沒了交叉重疊,沒了三不管地帶,亂象當然有望制止。不過,對於國家藥監局此次公布的“三定”方案,恐怕還不宜過早樂觀。 首先,長期以來對於保健品市場管理上的混亂,已經讓保健品市場堆積沉澱了太多的問題,這些業已存在的歷史問題,顯然並不會因為國家藥監局“三定”方案的&&,便立即煙消雲散。從這個角度來看,藥監局職能履新之後,如何快速地進入狀態,如何快刀斬亂麻地理順既有問題,重建保健品市場的新秩序,顯然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其次,藥監局履新,“腦白金”將被強制改名成了第一猜想,不過,規範保健品名稱固然大有必要,但是僅僅是規範保健品的名稱,卻還遠遠不夠。如何更多地關注於保健品管理的實質,加強對於保健品功效的監管,防止名不符實保健品僅憑無所不能的廣告宣傳而成功忽悠消費者的錢袋,才彰顯藥監局的功力。 最後,審批和監管的統一,固然是厘清責任、便於管理的必要條件,但卻遠遠不是創建一規範市場的充分條件,保健品的背後無疑有着巨大的利益,也必然有着強大的利益集團,它們必然為了穩固它們的既得利益,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而不吝惜其“公關”力度,審批與監管的合一,其實恰恰減少了這些利益集團的公關對象,降低了它們的公關成本和難度,國家藥監局能否經得住考驗,真正成為替公眾把關的守門人,也還需拭目以待。但願藥監局的擴權,不是多了油水和好處,而是增加了責任的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