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股市的不斷下跌,維穩和救市成為當前一個熱門話題。市場各方人士紛紛為目前的股市開出各自的藥方。在這些藥方中,股市平準基金無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彙。
股市平準基金(Stock Market Stabilization Fund),也稱股市干預基金(Stock Market Intervention
Fund),是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過在股票市場的逆大盤指數方向操作來熨平證券市場非理性的劇烈波動,其基本的作用機理類似於宏觀經濟調控,即“削峰操作”。宏觀經濟調控是在經濟過熱時採取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使經濟降溫,在經濟收縮時採取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同理,股市平準基金則是在股市漲得過高時賣出股票,在股市跌得過低時購入股票。這種“逆潮流而動”的操作可以調控暫時的股票供求失衡,同時避免無謂的財富轉移。
平準基金既符合國際慣例又行之有效。從國際經驗方面看,日本、韓國和我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均有平準基金。香港的平準基金是在1998年成功阻擊國際熱錢襲擊之後建立的盈富基金,韓國政府於1990年設立了4兆億韓元股市安定基金和我國台灣省的5000億&&&安定基金。美國雖然沒有平準基金,但是有穩定股市的內在機制或者説制度,比如專家經紀人的做市功能就與平準基金的功能類似。
在筆者看來,現階段我國引入股市平準基金會帶來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平準基金入市會否影響證券市場的自由運行問題。其實,宏觀經濟調控就是一種反市場的做法,宏觀經濟調控也是在經歷了市場失靈和自由市場經濟的無奈後才引入並不斷被認可的,只不過現在大家都理所當然地接受它罷了。當進行宏觀調控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質問宏觀調控會不會影響市場經濟的自由運行,況且宏觀調控是為了讓市場經濟運行的更加平穩。平準基金對於股市也是一個道理,平準基金不但不會影響證券市場的自由運行,反而會使證券市場運行得更加順暢和平穩,充分發揮證券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平準基金的來源與規模問題。資金來源的思路可以有很多,比如財政撥款、資本利得稅、印花稅、銀行融資、投資者認購和滬深300成份股公司出資等等。規模應當在流通市值的10%至20%左右。滬深300成份股公司出資的好處主要是,平準基金干預的股票肯定以滬深300成份股公司為主,而哪些公司介入得深一些,哪些公司介入得淺一些,這些成份股本身可能比其他任何中介機構都更清楚自身的價值。
第三個問題是股市平準基金入市時機的選擇問題。有的人建議6個月內下跌50%,也就是股市半年內腰斬時入市。這種觀點咋聽上去有一定道理,可操作性似乎也比較強。但是它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如果股市前期漲得過高,即使腰斬股市估值水平依然較高怎麼辦?如果股市今後平穩運行了,股市可能壓根就不會有腰斬的機會。因此,筆者認為還是參照市盈率選擇入市時機比較好,儘管參照市盈率也存在一些小問題,諸如盈利的長期預期增長率和市盈率的關係問題。鋻於美國100多年間,股市絕大部分時間運行在8倍至25倍之間,因此平準基金的入市時機可確定為10倍買入而30倍時賣出。即使平準基金在10倍買入後股市仍然可能下跌造成虧損,而在30倍賣出後仍有可能上漲導致干預失敗,但是平準基金在股市整體市盈率10倍時購入和30倍時賣出總沒有錯。何況在出現這種極端情況,監管層還可以動用其他手段對市場加以干預。
第四個問題是平準基金的業績如何評估。首先應當看資本市場運行是否穩定,如果股市運行平穩了,平準基金就可以給及格分。其次也要看盈利水平。儘管平準基金不以盈利為目的,但是盈利水平越高,越説明平準基金的分析水平和操作水平越高。
戰爭中的暴力是殘酷的,在當今這場“石油戰爭”中,我們發現我們沒有戴頭盔。在接下來的資本大戰中,我們一定要吸取“石油戰爭”中的教訓。平準基金相當於在未來殘酷的資本大戰中為我們帶上頭盔。我們還可以打個比喻,那就是沒有平準基金的股市就相當於“二戰”中的巴黎,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